《儒林外史》动态助词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px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是清代中叶带有江淮方言色彩的一部白话小说,它较高程度的口语化水平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和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关于《儒林外史》中的虚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主要集中在介词或者助动词两个方面。当前还未有对《儒林外史》中的动态助词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描写与研究。本文以《儒林外史》中的动态助词“着”“了”“过”“得”“将”“取”“讫”“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和三个平面的静态描写,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儒林外史》中的动态助词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动态助词出现的语法格式和所要表达的语法意义,通过历时比较梳理出《儒林外史》所处时期动态助词的语法特征和规律。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包括介绍作者吴敬梓和《儒林外史》,本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儒林外史》的语言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动态助词研究概况。包括对动态助词的介绍和动态助词的研究综述。第三章《儒林外史》中动态助词的个体研究。首先是对“着”进行研究,从语法分布上看“着”主要跟在动词之后,有的还可以跟在形容词和介词之后。主要的语法格式有“动+着+(宾语)”“动1+着+动2”,从语法意义上看“着”主要是表示动作的进行或持续,状态的持续或存在。《儒林外史》中的“着”和现代汉语中的“着”差别不大。其次是对“了”进行研究,“了”主要的语法格式有“动+了+宾”,“了”的语法意义一个是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一个是表示动作完成后持续的状态。“了”的用法基本上和现代汉语“了”的用法一致。再次是对“过”的研究,“过”的语法格式主要有“动+过”“动+过+(了)+宾”,所要表达的语法意义有两个:一个是表示动作的完成,一个是表示曾经发生或有过这样的事情。第四是对“得”的研究,“得”的语法结构也主要是跟在动词之后,语法格式类型比较多样,“得”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表示动作的完成实现或者获得结果。第五是对“将”的研究,“将”的语法格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动+将+趋向补语”,语法功能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表示动作的动向,一种是表示动作完成或获得结果,一种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第六是对“取”的研究,“取”在《儒林外史》中只有一例,表示动作的实现。第七是对“讫”“定”的研究,“讫”和“定”在《儒林外史》中的用法特别少,语法分布和语法功能比较单一。第四章与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进行历时比较,通过比较梳理出《儒林外史》中动态助词的特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肩袖修补术在肩袖损伤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以80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2组(n=40),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肩袖修补术,对照组采
本文介绍了金属橡胶的性能特点和在国防工业、武器装备、弹船舰星方面的作用。分析了金属橡胶的空间结构,研究了其毛坯件的成型工艺和制备过程。目前国内金属橡胶缠绕成型一
简牘材料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它们在历史地理、法律、古文书、藉言文字、科学技术等褚多领域有着重大研究价值。本输文以《嶽麓书院藏秦简(贰)》为基本材料,封其造行系统校理
重复现象作为现代汉语一种独特的口语现象,却未被语言学界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成果仅停留在句法层面的形式和意义的一般经验性描述和解释上,从认知、功能等角度的研究还很薄
广告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传播形式,在这种传播中,其基本模式是广告传播者通过广告信息诉诸广告接收者。在广告传播中,广告信息是在广告传播者和广告受众之间进行流动的,并且广告
“语块”这一概念最早被国外语言学家所发现,主要被用于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研究。随后国内学者对语块引起极大关注,展开了对语块理论体系的研究,最早将其应用到英语教学的写作
教材练习对于学生汉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充足且有效的练习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因此,练习的设计和编写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教材编写的关键。前
称谓是一个复杂的语言文化系统,同时它又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研究称谓,既可以为我们梳理称谓系统的发展脉络,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
在外语写作教学中,教师经常针对学生写作中的错误提出书而纠正性反馈。这些反馈涉及很多语言层面,其中重要的一个层面为语言的衔接。然而,较少有研究分析书面纠正性反馈对于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Holec,1981)。学习策略作为自主学习最重要的一个方面(Little,1995),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