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是清代中叶带有江淮方言色彩的一部白话小说,它较高程度的口语化水平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和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关于《儒林外史》中的虚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主要集中在介词或者助动词两个方面。当前还未有对《儒林外史》中的动态助词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描写与研究。本文以《儒林外史》中的动态助词“着”“了”“过”“得”“将”“取”“讫”“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和三个平面的静态描写,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儒林外史》中的动态助词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动态助词出现的语法格式和所要表达的语法意义,通过历时比较梳理出《儒林外史》所处时期动态助词的语法特征和规律。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包括介绍作者吴敬梓和《儒林外史》,本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儒林外史》的语言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动态助词研究概况。包括对动态助词的介绍和动态助词的研究综述。第三章《儒林外史》中动态助词的个体研究。首先是对“着”进行研究,从语法分布上看“着”主要跟在动词之后,有的还可以跟在形容词和介词之后。主要的语法格式有“动+着+(宾语)”“动1+着+动2”,从语法意义上看“着”主要是表示动作的进行或持续,状态的持续或存在。《儒林外史》中的“着”和现代汉语中的“着”差别不大。其次是对“了”进行研究,“了”主要的语法格式有“动+了+宾”,“了”的语法意义一个是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一个是表示动作完成后持续的状态。“了”的用法基本上和现代汉语“了”的用法一致。再次是对“过”的研究,“过”的语法格式主要有“动+过”“动+过+(了)+宾”,所要表达的语法意义有两个:一个是表示动作的完成,一个是表示曾经发生或有过这样的事情。第四是对“得”的研究,“得”的语法结构也主要是跟在动词之后,语法格式类型比较多样,“得”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表示动作的完成实现或者获得结果。第五是对“将”的研究,“将”的语法格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动+将+趋向补语”,语法功能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表示动作的动向,一种是表示动作完成或获得结果,一种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第六是对“取”的研究,“取”在《儒林外史》中只有一例,表示动作的实现。第七是对“讫”“定”的研究,“讫”和“定”在《儒林外史》中的用法特别少,语法分布和语法功能比较单一。第四章与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进行历时比较,通过比较梳理出《儒林外史》中动态助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