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是一个困扰临床的世界难题,近年来随着人工排尿反射弧重建技术的开展,对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人工排尿反射弧重建术的大体思路是利用损伤平面以下或以上的残存反射弧移位至支配膀胱的骶神经根来重建膀胱的排尿功能。但是由于该手术操作过于复杂和过多的医源性损伤,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目的观察椎管内硬膜外腔段脊神经的解剖特点并探讨脊髓损伤后利用残存的脊神经根与支配膀胱的骶神经根在硬膜囊外进行吻合的可行性。方法取9具经福尔马林固定过的成人防腐尸体标本。观察硬膜外腔段脊神经根的解剖学特点。测量胸7-骶4节段椎管内硬膜外腔段脊神经根的长度和邻近两脊神经根硬膜囊出口间的距离。通过胸7-骶4脊神经前根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各节段的神经纤维数量。结果椎管内硬膜外腔段胸7脊神经根最短(平均为6.06mm),骶4节段脊神经根最长(平均为33.29mm)。腰1-腰2脊神经根出硬膜囊口间的距离最大(平均29.16mm),骶3-骶4脊神经根两出口距离最近(平均11.79mm)。脊神经根穿出硬膜囊后在椎管内继续下行一段距离直至相应椎间孔,且脊神经运动根仍位于感觉根的腹侧。腰3节段脊神经前根的神经纤维数量最多(平均为9169),骶4节段脊神经前根含有的神经纤维数量最少(平均为1356)。结论在椎管内硬膜囊外背根神经节之前可以鉴别及分离脊神经的前后根,且骶1脊神经前根和骶2脊神经前根可以直接在硬膜外椎管内吻合;若采用胸神经前根与骶2脊神经前根进行吻合,则需要一段神经来进行桥接。胸7-胸12和骶1脊神经前根可以提供足够的再生神经纤维数用以恢复膀胱功能。本研究从解剖学角度初步证实了在椎管内硬膜囊外进行脊神经吻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