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及应用对策略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是指我国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一定数量的人参加的,以正当利益诉求为目的的,采用体制外的方式对社会秩序产生破坏性作用的社会事件。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  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正确认识和科学防治群体性事件的基石。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利益主导性、对抗性增强、组织程度提高等特征。以群体性事件参与者有无直接的利益诉求,可以对群体性事件划分为直接利益诉求型群体性事件(又称社会维权事件)和间接利益诉求型群体性事件(又称社会泄愤事件),这两类事件有着截然不同的发生机理。  通过引介和论述萨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和刘易斯·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并受其启发,笔者构建了“中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展示了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发生原因:转型期,由于社会动员的作用,人们的心理与意识呈“虚高”状态,当这种“虚高”的社会意识和心理在遭遇社会利益分化与利益结构严重失衡、财富分配不公、政府腐败、合法利益遭受侵害、不法行为猖獗等社会不公正现状和问题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社会挫败感。这种挫败感最初产生时,还没有立刻转化为怨气。但此时如果社会缺少能够疏通怨气的社会“安全阀”,挫折感将恶化为群体性事件爆发前的怨气。社会“安全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体制和支撑体制的制度、地方政府应急处理机制、公民社会建设。但在我国,这三个方面的建设都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公民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这是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体制性根本原因。由于缺少能够疏解社会挫败感的“安全阀”,挫败感有的直接转化为社会维权事件即直接利益诉求型群体性事件,采取群体性事件这种体制外的、比较极端的方式直接表达利益诉求;人们的挫败感更多的是郁积在心中化为怨气,并不断积累,在遇到某一偶发事件时(这一事件也可能是某一社会维权型群体性事件),借机参与进来宣泄不满情绪,引发社会泄愤事件即间接利益诉求型群体性事件。  基于对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和原因的分析,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可以做如下设计:在冲突发生前通过民生和社会建设、防治腐败等措施从源头上尽可能消除产生社会冲突的各种因素;同时,在社会冲突不可避免的产生以后,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培育公民社会等构建社会的“安全阀”,为社会稳定上一道坚实的保险。
其他文献
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的行政管理日益复杂化、知识化、信息化。公务员是履行政府职能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执政水平,公务员培
2006年国家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的战略出发,依据茧丝绸行业梯度转移和种桑养蚕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确定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在此
新课程已实施多年,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各类培训也参加过不少。但面对新的课堂教学,常感到有些困惑、彷徨。虽然理论没少学,也常常尝试运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但是效果并非理想,往往是
经过6年的发展,PPP模式正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PPP法规制度建设也随着PPP工作的开展逐步完善.具体到PPP项目绩效管理方面,目前仍存在对绩效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绩效监控
目前,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刻,卫生事业的改革被社会广泛关注,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数的多寡、素质的高低以及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已成为
本文通过对逻辑学发展历史的反思,清晰阐明了“逻辑学”的学科性质和内容。20世纪的逻辑学被缩简为一种“纯粹形式化的”研究,是由于哲学家们追随了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知识论传统
期刊
从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探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中,由费孝通首先提出了“模式”这一概念,之后又有很多学者从
介绍了应用于机床设备上的一种集成式定位夹紧装置,着重介绍单体模块化夹紧装置的设计要点和系统参数,调试简单,节省成本,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本文借用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关于“风险社会”的理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起飞,中国社会也已经从古典工业社会进入高风险的现代工业社会。对现代公共管理来说,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