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Cu/SSZ-13 NH3-SCR催化剂可控制备及硫中毒、再生机制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主要来源,我国将于2020年实施国六排放标准,对后处理催化材料提出了提出巨大的挑战。Cu/SSZ-13催化剂,因其具有较好的高温水热稳定性、高NOx转化率、宽温度窗口以及高N2选择性等优势,已经成为柴油车NOx排放满足国六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唯一选择。由于燃油中含有一定量的硫,尽管随着油品标准提升硫含量会越来越低,但是硫中毒问题仍然是SCR催化剂面临的问题。本文围绕Cu/SSZ-13催化剂可控制备工艺、硫中毒及再生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明确不同晶粒大小Cu/SSZ-13催化剂与硫中毒及再生间关系后,针对工业用Cu/SSZ-13催化剂,重点对Cu/CHA催化剂硫中毒及再生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
  优化合成工艺,实现了不同粒径(0.5~4μm)、不同硅铝比(8~25)和不同Cu含量(1~2wt%)Cu/SSZ-13的可控制备。SEM结果表明:通过晶种调控可以制备出形貌为立方体、尺寸分布均匀且宽硅铝比的不同粒径H/SSZ-13;XRD、XRF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样品具有相似的结晶度以及硅铝比。利用Si/Al=25样品通过控制相同载铜量,进一步考察粒径大小(0.5~2μm)与小孔分子筛催化剂存在的内扩散问题。结果表明:不同粒径Cu/SSZ-13催化剂具有相同的表观活化能(Ea)和单位活性位上的转化频率(TOF),说明Cu/SSZ-13催化剂上的NH3-SCR反应在动力学条件下不受晶内扩散的控制。
  采用硅铝比为15的不同粒径Cu/SSZ-13催化剂,考察了粒径在0.5~4μm范围内晶粒大小与硫中毒及再生之间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相同载铜量的不同粒径Cu/SSZ-13催化剂在经过相同硫化后,活性铜离子下降相同且硫酸铜生成量一致;不同粒径硫中毒样品在经过600℃后,活性中心恢复量相同,使得再生后不同粒径样品NH3-SCR活性基本相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不会对硫中毒及再生产生影响。
  考察了Cu/SSZ-13催化剂(Si/Al=15)硫中毒机理,结合Cu/SAPO-34催化剂硫中毒机理,对Cu/CHA催化剂SO2中毒机制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离位红外结果表明,SO2只会对Cu/SSZ-13催化剂活性铜物种造成影响;SO2-DRIFTs说明了位于8元环中铜物种更容易受到SO2影响而中毒失活,TGA结果表明失活铜物种都生成了稳定化合物硫酸铜;动力学结果表明硫化样品由于活性位大量损失而使得NH3-SCR反应速控步骤发生改变,从而抑制了硫中毒Cu/SSZ-13催化剂反应活性。虽然Cu/SSZ-13催化剂与Cu/SAPO-34硫中毒机理一致,但Cu/SSZ-13催化剂更容易受到硫氧化物影响而发生明显失活。
  考察了硫中毒Cu/SSZ-13和Cu/SAPO-34催化剂再生机理的差异性,H2-TPR结合EPR结果表明,再生过程中伴随着硫酸铜分解以及氧化铜迁移过程,被毒化的铜离子会重新恢复至交换位上;再生温度超过700℃,催化剂骨架脱铝会抑制铜迁移行为。通过活性评价结合动力学结果可以看出,NH3-SCR活性不能完全恢复是因为八元环活性铜物种数量无法恢复所致。与Cu/SAPO-34催化剂硫中毒再生过程相比,硫中毒Cu/SSZ-13催化剂再生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再生温度不能超过700℃。
  最后,结合国六催化剂项目开发,开展了Cu/SSZ-13催化剂涂层的硫中毒与再生工程化应用研究。研究表明了粒径大小对Cu/SSZ-13催化剂材料涂层的硫中毒和再生特性基本无影响。小样评价结果表明,涂层硫中毒主要影响250℃以下SCR活性,600℃处理0.5h后涂层活性基本恢复。通过台架实验证明了硫中毒涂层存在NOx超标排放的风险,然而催化剂经600℃高温活化后活性基本恢复。
其他文献
烯烃/烷烃分离作为化工分离最重要分离过程之一,利用膜技术替代或者与低温精馏相结合,实现乙烯/乙烷混合物的精密分离,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极具挑战的任务。通过向自然界学习,受生物膜多层级结构和促进气体传递启发,提出了纳米通道+传质载体的分离膜构筑策略,围绕着通道构筑和载体活性调控两个问题,揭示膜的结构-性能关系,实现乙烯/乙烷节能高效分离。具体研究内容论概述如下:  质子化离子液体(PILs)载体促进传
学位
学位
扶贫工作是一项涉及内外资源配备的系统性工程,除了关注外部资源外,还要在心理资源上下功夫。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脱贫攻坚这一大背景下,脱贫内生动力这一关键心理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扶贫相关议题亦备受关注。心理精准扶贫的本质是,针对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有的放矢地激发其积极主动的内生动力,构建从下到上的长效脱贫动力机制,以打牢乡村振兴的基础。本文以脱贫内生动力这一中国化的心理学概念为切
学位
固体分散体作为一种改善药物溶出和生物利用度的制剂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固体分散体的形成机制及作用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此外,缺乏有效的载体筛选策略。本文以诺氟沙星(NFX)为模型药物,聚合物PVP、HPMC和HPMCP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通过探究药-载相容性和相互作用,从分子层面为固体分散体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并结合体系的固体形态、物理稳定性以及溶解性能探究上述因素间的关联。旨在解决固
学位
腊八蒜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加工大蒜,民间多用于抗菌、抗病毒、预防癌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目前对腊八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备方法和色素粗提物,对其化学成分和活性研究甚少。为了阐明腊八蒜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促进大蒜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本研究分离并鉴定了腊八蒜的主要化学成分、评价其生物活性,进一步阐释了相关的活性作用机制,以期为大蒜资源综合利用及腊八蒜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
学位
学位
随着核工业的快速发展,水体遭受放射性污染的风险在增加。在众多放射性核素中,放射性锶(90Sr)、钴(60Co)核素分别是典型的裂变产物和活化腐蚀产物,半衰期长、在水中迁移性强且生物毒性大,对公众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去除水中放射性锶、钴核素刻不容缓。吸附法具有简单、安全、高效的特点,开发高效吸附材料并探究其在实际水体中的应用势在必行。本文旨在开发新型金属硫化物吸附剂,设计新型吸附工艺作为粉状吸附
芳基季鏻盐和芳基叔膦氧化物在有机合成、材料化学和生物医学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环状α-烷氧基鏻盐则可用于合成烯醇醚衍生物和1,2-二芳基乙酮。本论文围绕鏻盐和氧化膦的合成与利用展开研究,包括以下三方面:一,芳基季鏻盐的合成,芳基三苯基溴化鏻的合成可以通过三苯基膦与芳基溴在苯酚中经过5-30 h的回流实现,收率26–99%。此反应对于芳环上携带的羟基、羟甲基、羧基等官能团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反应过程中不
学位
黑豆(Glycine max(L.)Merr)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豆类作物,在亚洲的应用历史悠久。黑豆种皮中含有丰富的花青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癌、降血糖、抗菌、抗炎及神经保护等作用,但目前这些活性机制研究还不全面。花青苷的不稳定性通常会影响其性质和生物活性,从而使其应用受限,目前花青苷稳定化的方法存在一定弊端且相关机制不明确。黑豆中除了蛋白质和花青苷这些有益的营养因子外,还含有多种抗营养
学位
利用纳米载体来促进抗癌药物递送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纳米载体在抗肿瘤治疗中疗效显著,但药物释放不受控与靶向实体瘤效率低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本课题通过构建系列新型氧化还原敏感型纳米载体,一方面,二硫键可作为连接剂使药物与载体共价结合,通过二硫键与细胞内谷胱甘肽(GSH)间发生“硫醇-二硫键交换反应”来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另一方面,当有足够的二硫键存在时,“硫醇-二硫键交换反应”可能瞬间耗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