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散光(astigmatism)是指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通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圆的一种屈光状态。据统计,合并1.0D、1.5D、2.0D和3.0D左右的角膜散光的白内障病人在全部白内障病人中的比率分别为66.9%、15~29%、8~9%和2%。临床上,0.75D以上散光,即可能出现复视、眩光、视物模糊等不适。如何通过手术精准矫正白内障术前合并的角膜散光?这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白内障手术的同时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传统方法有以下两种:1)在陡峭轴制作主切口或在陡峭轴制作单个或成对透明角膜松解切口(corneal relaxing incisions,CRIS)或角巩膜缘松解切口(limber relaxing incisions,LRIS):类似于角膜屈光手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存在的问题是受到切口位置的限制,不容易控制切口的长度、深度,其精确性差、可重复性不强。2)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白内障合并 0.75~4.0D 角膜规则散光的病人,存在的问题是人工晶体轴位的偏移,影响散光矫正的效果,而且,其矫正范围局限在+6.0D~+30.0D,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 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 FLACS)的出现,开辟了白内障手术的无刀时代。飞秒激光依据电脑自动计算、设定散光矫正角膜切口的位置和深度,矫正散光的精确性得以提高,引起了临床关注。有研究采用多焦人工晶体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矫正角膜散光的疗效(1.0~2.5D),然而,角膜散光>1.0D的情况下,不建议采用多焦人工晶体,目前,在矫正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疗效研究中,尚缺乏飞秒激光辅助、单焦人工晶体植入术与手工和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的对比研究。为此,本研究对比观察3种手术方法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术后疗效,比较其优缺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观察一:传统手工方法与飞秒激光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 通过对比手工和飞秒激光两种术式,观察对比两者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近期疗效。 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0.75~4.00D)的病人 60 例,按照病人意愿分为手工组和飞秒组,每组 30 人(30 眼)。手工组施行传统超声乳化吸出联合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及透明角膜松解术,飞秒组施行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联合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检查术前及术后1和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C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BCDVA);对比术前角膜散光量即目标矫正散光量(target-induced astigmatism,TIA)及术后1和3个月的残余散光量即散光差异量(difference vector, DV),通过Alpins矢量分析法计算散光矫正指数(correction index,CI),并进行对比。观察术后早期并发症,通过问卷调查法计算并对比术后3个月的远视力脱镜率。 结果: 1.术后UCDVA、BCDVA的变化 术后1个月,手工组与飞秒组的UCDV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V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和 3 个月之间分别组内比较,UCDVA 及BCDVA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手工组与飞秒组之间的UCDV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DV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术后DV的矢量观察 手工组与飞秒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术后1和3个月的D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在术后1个月时屈光状态均已达稳定。术后3个月,两组的D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飞秒组术后的DV明显小于手工组。 3.两组术后3个月的CI比较 手工组和飞秒组的CI,分别为0.39±0.16和0.60±0.20 (<1,表示欠矫)。两组的C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飞秒组散光矫正效果明显好于手工组。 4. 两组术后3个月远视力脱镜率的观察 术后3个月,手工组和飞秒组的脱镜率分别为41.67% 和75.00%,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术后 1 天,手工组和飞秒组发生高眼压均为 3 例(10.0%),而发生角膜相关并发症分别为5例(16.7%)和1例(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二: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和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 通过对比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和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两种术式,观察对比两者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近期疗效。 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0.75~4.00D)的病人 60 例,按照病人意愿分为Toric组和FLACS组,每组30人(30眼)。Toric组施行传统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FLACS组施行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联合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检查术前及术后1和3个月的UCDVA、BCDVA;对比TIA及术后1和3个月的残余全眼散光量。观察术后早期并发症,通过问卷调查法计算并对比术后3个月的远视力脱镜率。 结果: 1. 术后UCDVA、BCDVA的变化 术后1和3个月,Toric组与FLACS组的UCDVA和BCD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晶体组与飞秒组术后1和3个月的UCDVA及BCDVA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术后1个月时屈光状态均已达稳定。 2. 术后残余全眼散光量和术前散光对比 Toric组术前的TIA与术后1和3个月全眼散光量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ACS组术前的TIA与术后1和3个月全眼散光量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散光矫正均有明显的效果。 3. 术后残余全眼散光量的对比观察 Toric组与FLACS组术后1和3个月的全眼散光量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散光矫正效果无明显差异。 4. 两组术后3个月远视力脱镜率的观察 术后3个月,Toric组和FLACS组的脱镜率分别为76.9%和75.00%,两组间术后3个月远视力脱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术后1天,Toric组和FLACS组发生高眼压分别为4(13.3%)和3例(10.0%),而发生角膜相关并发症分别为 3 例(10.0%)和 1 例(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Toric组均发生不同程度人工晶体偏位(100%):偏位程度<5°、5-10°、10-20°和>20°者分别为 21 例(70.0%)、5 例(16.7%)、3例(10.0%)和1例(3.3%),其中4例偏位>10°的病人全部是高度近视眼病人。 结论: 1、通过Alpins矢量分析法对比手工组和飞秒组术后残余散光量和散光矫正指数,发现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效果更好。 2、相对于疗效优异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术,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在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方面,可以达到与之相似的临床疗效,并且避免了人工晶体旋转导致的轴向偏差而引起矫正效果下降的风险。率先认识到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是矫正角膜规则散光的一项有效的新技术。 3、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的囊袋内旋转与高度近视眼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此,高度近视眼白内障病人选择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具有临床优势。 4、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的术后角膜相关并发症相对较少,是目前相对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5、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创伤小、可控性好,术后脱镜率高,为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