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S.拜厄特(1936-)是当今英国文坛著名的小说家、文学批评家。她是英国文学评论界的权威,在文学理论上颇有建树,有大量文论专著问世,包括关于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等名家的多部论文集。她已发表多部小说,包括《太阳的影子》、《游戏》、《平静的生活》、《花园中的少女》等,其中出版于1990年的《占有》是她迄今最成功的一部,出版仅三个月就摘取了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占有》以其丰富多样的文体,跨越千年之久的历史,动人紧凑的情节,被评论界称为一部“魔”书巨著。
拜厄特坚持“一切历史都是小说”(拜厄特,2001:15)的观点,在文学创作中用小说的形式描述历史,同时将历史融入小说中。《占有》正是她这一创作理念的文学实践。《占有》一书涵盖诗歌、书信、童话故事、日记等多种叙事形式,整个故事跨越人类远古时期、维多利亚时代和当代社会,这样一部宏篇巨著浑然一体,与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原型紧密相关。
1919年,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在他的著作《本能与无意识》中首次提出了“原型”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与文学》(1922)中,荣格还探讨了如何将原型应用于文学研究中。荣格认为,批评家可以通过研究在文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或象征来分析作品。但是文学意义上的原型及原型批评理论主要是由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创立。弗莱将“原型”定义为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他认为原型可以贯穿作品的人物、情节和背景的发展过程。本文将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叙事结构、人物和典型意象三个方面解读《占有》。
论文共分四章及引言和结论部分。引言部分简短介绍了作家、作品,对《占有》一书的中外研究现状作了概述,并提出了本文的写作角度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概述了原型批评理论。
第二章分别从三个侧面分析《占有》的叙事结构。发生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故事与得乐园,失乐园和复乐园的叙事原型恰好一致,这是本章的第一节;小说中的整个故事始于主人公罗兰偷窃信件,然后开始了一段学术探险,历经艰险之后,最终查明了真相,从这个角度看,《占有》还运用了西方经典的旅程模式;《占有》跨越了三个历史时期,在叙述每个历史时期的故事时,由于故事不同,作者选用了相应的文体。例如在讲述人类远古时期时,以神话传奇为主;讲述发生在道德严苛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爱情故事时,则以悲剧为主;发生在当代社会的则描述为讽刺故事;故事的结尾部分是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局;这样神话、悲剧、反讽和喜剧的运用与弗莱主张的文学循环论虽不完全相同,却异曲同工。
第三章首先分述三个历史时期的三位主要女性人物——远古时期的美卢西娜,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诗人拉莫特和现代女学者莫德,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她们都是以法国神话中的女神美卢西娜为原型,进而根据弗莱提出的人物演变理论作进一步的分析,明确不同历史时期人物之间内在的密切联系,体会作者匠心独运的人物塑造技巧。
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占有》中反复出现的两个典型意象——水晶棺和蛇。通过分析这两个意象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这部小说。例如,通过分析,知道水晶棺及后来衍生出来的类似的意象,实际上是女性被人束缚或自我束缚的象征,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拉莫特在恋爱前后为何甘愿选择在小屋里了却一生,而不是勇敢地走向社会开始一段婚姻,为什么20世纪才貌兼备的年轻学者莫德一直独自居住在丁尼生塔楼的顶部,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占有》这部小说的占有主题。蛇这一意象和女性形象紧密相关,象征涵义十分丰富,既是孤独和智慧的象征,也隐含了自由和反抗,它的涵义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相互呼应,更加形象地塑造了人物,折射出拜厄特对女性的独特思考。
拜厄特曾在她的文集《关于历史和小说》中,借助历史学家巴恩斯的话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小说的看法,“历史是什么?历史是黑暗中的回声,是燃烧了几个世纪然后黯淡的映像;是故事,偶尔会交迭的故事;奇怪的联系,毫不相干的联系……”(拜厄特,2001:50)通过各种典型意象的运用,《占有》成功地叙写了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可视作历史的回声。可以说,《占有》完美地运用了原型批评理论,也是拜厄特创作理念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