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决策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务战略决策之一,决策的好坏关乎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应该增加“有效投资”,什么是“有效投资”?具体而言就是要投资于长期回报高的、符合未来发展的投资项目,这必将会对企业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提出更高的要求。称职的管理者会寻求最优的投资项目以提高企业的价值,但这是基于“投资者是理性的”以及“市场是有效的”等假设之上。而实际上大部分上市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是分开的,管理层权力是经营者与所有者彼此对弈的产物。倘若管理层权力过于微弱,那企业的投资决策必然要遵循控股股东的意愿,因而有几率做出伤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非效率决策;如果管理层权力过大,企业内部则会在很大概率上形成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出于逐利的天性,在面临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间的抉择时,很有可能就会偏向于谋取自身的利益,且这种寻租的动机将随着管理层权力的增大而增大,企业的投资效率和价值可能也就会由此受到损害。另外,国有经济作为中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肩负着经济增长、社会责任等目标时,往往会对国有企业表现出较强的干预动机。当经济增长与政府官员政绩挂钩时,官员在政治晋升目标的驱动下,也表现出较强的插手企业的投资决策的意愿。那么,现实环境中管理层权力的大小与投资效率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国有和民营两种不一样的产权性质的企业又是什么样的?这需要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本文有两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中外文献发现,有人在研究运用管理层权力可能会产生哪些经济后果,然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与高管薪酬、企业绩效和高官腐败有关,而较少涉及管理层权力与企业的投资行为、多元化和创新能力等活动之间的关系,也较少涉及到管理层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权力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此外,由于我国特殊体制性的性质,国有上市企业具有更多的资源占有优势及政府优惠政策补贴优势,而资源配置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的结果,那么在国有和民营两种产权性质下,管理层权力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否会有差别呢?基于此,本文认为现有研究中关于管理层权力如何作用于企业投资效率还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二是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最优契约理论以及产权理论四个理论出发,定性分析管理层权力与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机理、产权性质与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机理,以及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在使用定性分析方式探讨管理层权力、产权性质与企业投资效率可能存在的联系后,于实证部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具体过程为建立模型并代入企业样本数据进行研究,以期证实三者间的关系。在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后,本文以我国2010-2015年A股上市企业10124个数据为样本,用Richardson(2006)模型测量企业投资效率,并结合Finkelstein(1992)的研究,从组织、专家、所有权和声誉四个方面衡量管理层权力,其中每个维度指标分别用两个变量替代,之后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这八个变量构建成一个管理层综合权力指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管理层权力对投资效率的作用,并具体分析在不同股权结构背景下,两者有何关联。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上市企业中,管理层权力大小与企业投资效率水平正相关,即管理层权力可以促进企业的投资效率;(2)相比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投资效率更高;(3)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管理层权力对企业投资效率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在研究分析和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财政部、审计署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国有上市企业的监督。二是政府应减少对国有企业的干预,提升市场竞争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