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股骨隧道定位的可行性,通过与徒手、关节镜两种定位方法比较验证数字化导航模板的准确性,评价导航模板在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随机选取1例膝关节标本,利用Mimics软件、逆向工程软件的强大功能重建膝关节模型,在模型中定位后交叉韧带股骨、胫骨隧道中心点,设计股骨隧道进针通道,观察进针通道走形及出口位置,进一步设计股骨隧道定位导航模板,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实物导航模板。2.将40例膝关节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采用数字化导航模板定位股骨隧道,另一组采用一位有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徒手定位,两组标本均采用相同定位标准,术后所有标本均进行膝关节伸直位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测量股骨隧道中心点时钟位、中心点距股骨内髁软骨缘距离及骨隧道与股骨内髁内侧壁夹角。进一步在临床病例中连续选取20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股骨隧道采用相同定位标准进行股骨隧道定位重建后交叉韧带,术后患膝行膝关节伸直位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测量股骨隧道中心点时钟位、中心点距股骨内髁软骨缘距离及骨隧道与内侧壁夹角大小。比较三种定位方法的准确性及骨隧道与内侧壁夹角大小。3.选取临床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设计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术后测量隧道准确性,随访膝关节功能,评价临床效果。结果1.数字化导航模板与相应膝关节标本髁间窝内侧壁及部分髁间窝顶贴附吻合良好,股骨隧道出口未累及髌股关节面。2.在股骨时钟定位中导航模板组PCL股骨隧道中心点在股骨髁间窝坐标系中偏转角度平均值为45.34°(标准差1.27°,范围42.96°~48.12°),徒手组平均值为47.61°(标准差4.07。,范围37.62°~55.06°),关节镜组平均值为46.96°(标准差4.06°,范围39.53°~53.34°)。用SPSS15.0软件对导航模板组、徒手组、关节镜组三组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导航模板组(P=0.250>0.05)PCL股骨隧道中心点在股骨髁间窝坐标系中术后测量偏转角度与术前设计时偏转角度无统计学差异,徒手组(P=0.047<0.05)、关节镜组(P=0.028<0.05)术后测量偏转角度与术前定位时参照的偏转角度有统计学差异;在中心点距股骨内髁软骨缘距离测量中导航模板组PCL股骨隧道中心点距股骨内髁软骨缘距离平均值为8.55mm(标准差0.11mm范围8.35mm-8.83mm),徒手组平均值为9.93mm(标准差1.13mm,范围7.5mm-12.2mm),关节镜组平均值为9.74mm(标准差1.24mm,范围7.3mm-11.76mm)。用SPSS15.0软件对导航模板组、徒手组、关节镜组三组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导航模板组(P=0.052>0.05) PCL股骨隧道中心点距股骨内髁软骨缘术后测量距离与术前设计模板时测量距离无统计学差异,徒手组(P=0.000<0.05)、关节镜组(P=0.000<0.05) PCL股骨隧道中心点距股骨内髁软骨缘术后测量距离与术前定位时参照的距离有统计学差异。导航模板组辅助股骨隧道定位准确率明显高于徒手组及关节镜组。3.在股骨隧道与股骨内髁内侧壁夹角测量中导航模板组术前与术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p=0.399>0.05,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认为手术前后股骨隧道与股骨内髁侧壁夹角没有发生变化,平均值为117.70°(范围110.59°~123.93°),徒手组夹角平均值为97.06°(范围84.53°~117.63°),关节镜组夹角平均值为98.44°(范围88.49°~119.54°)。可见导航模板组增大股骨隧道与股骨内髁内侧壁夹角更加明显,且在操作中对于骨道边缘进行打磨简便,可明显减少股骨侧锐角效应。4.数字化导航模板辅助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准确,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1.数字化导航模板技术可为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提供一种新方法。2.数字化导航模板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更加准确可靠,具有较强实用性。3.数字化导航模板技术避免了仅凭医生肉眼及临床经验进行定位的主观性,缩短了手术及学习时间,适于初级医师快速学习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