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中国军旅文学场域与惯习——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军旅长篇小说及其创作群体为例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y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文学作品当中往往折射出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发现,文学的创作和发展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性的特征。长期以来,有关文学与社会的研究在文学理论领域不断发展、繁荣,而在社会学领域内却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论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等理论观点对转型期中国军旅长篇小说及其创作主体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一次探索性的研究。   本次习作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为基点,借鉴其“场域”和“惯习”概念,对90年代以来中国军旅长篇小说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剖析,从中透视军旅文学这一文化知识现象的社会性特征,检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文学发展的理论指导意义,丰富当前文学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内容,为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同时,也可以运用研究成果反思我国军旅文学中存在的问题、前进步伐以及发展方向,这也正是本次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在。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对布迪厄“文学场域”理论进行跨语境转换研究是有可能的;转型期的我国文学场域在弱化政治语境的社会环境下获得了些许自主性,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文学场域在较大程度上受制于经济场域;军旅文学场域作为文学场域的子场域具有自身的特点;转型期军旅文学场域的建构,是以社会权力场的大变革为背景的,它一方面受到了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钳制,一方面又构建着自身得以发展的特殊运行规则。受社会转型和各种社会因素变化的影响,军旅文学作家与军旅文学作品在数量上均呈现衰微态势,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也有所下降。我国军旅文学创作主体构成比较复杂,不同类型创作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现实生活方式等亦有较大区别,这成为影响军旅文学选题、内容的重要因素,转型期军旅文学创作主体惯习”与以往相比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和日益复杂的特征。总体上看,转型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体现了“场域”与“惯习”相互交织的双重存在。   本次研究只是一次初步的尝试,文学社会学乃至知识社会学是一个庞大的研究领域,若要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仍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其他文献
本研究沿着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脉络,通过梳理30年来汉学人类学理论发展和相关学科研究进程,使用了“差序场”的分析框架,进行了深入思考;同时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在浙江宁县夏
20 世纪初,国家政权的内卷化主要表现在国家政权以“经纪”的方式生存,所以出现了“乡村经纪人”,并有赢利型经纪和保护型经纪之别。在国家政权继续向乡村的扩张下,保护型经纪也
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人情往来对于建构和维系人际关系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乡村精英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在治理过程中依赖人情关系,尤其是受到现代化侵蚀严重且内部
采用钼锑抗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1株优良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 gs1)和2株溶磷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gs91和Bacillus sp.gs5)单独培养及混合后的溶磷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企的深化改革,国有、大集体企业的富余劳动力成为下岗工人,失业现象出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失业
本文分析探讨了国外社区矫正制度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上海、北京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践,结合苏州南门街道社区矫正试点的具体情况,指出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着理念与实践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