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ibo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真作尝试性的探讨,讨论译者有没有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别,如何在译本中为目标和读者提供必要的文化信息,使目标和读者能充分理解源语文化内涵。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翻译要求译者的身份发生转变,译者可以在基本保持原作创作风格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一些个人的思想和观点,目的是为译本增色,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来分析,译者这样做更能令同原作作者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接受和认可,同时也能令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意图和感情。本文着重分析在文学翻译活动中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和译者在译入语的文化构建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程度高低正是翻译作品真正魅力所在的源泉。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要完成翻译的任务,就必须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所谓的译者主体性。然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接受的文化背景,包括根深蒂固的译者的传统文化在内,还有译者的语言能力、审美特征、自身的爱好兴趣以及译者对原著的理解。通过尤金·奈达著名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框架支撑,即强调译作忠实于原作并且与原作呈动态对等和读者对译者发挥主体性翻译出来的作品的反应,本文尝试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解答目前翻译学术界研究比较少的几个方面:文化传真的衡量指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研究翻译中的文化传真,说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和文化传真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对此以名著翻译为实证加以分析,来说明物质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对译者主体性发挥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译者主体性力求实现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其他文献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坛的一颗璀璨明星,她在一九八九年创作的小说《喜福会》令她声名鹊起。该书当年以二十七万五千册的销量长居《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达九个多月,其相继
本文对威廉姆·燕卜荪诗歌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影响较大的几位理论家朦胧的定义,尤其重点围绕燕卜荪的定义,并介绍了语义分析法。燕卜荪吸收了导
澳洲著名土著作家柯林·约翰逊是一位多产同时又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作家。他同凯思·沃克,杰克·戴维斯,以及凯文·吉尔伯特并称为澳洲土著文学的创始人并对澳洲土著文学的发展做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基于相应的学术理论,多媒体技术已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