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849年大批中国人抵达美国,两个具有巨大文化差异和背景的民族就开始了面对面的交流和冲突。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使得美国文学史上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涌现出大量有关中国人形象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有不少共同之处,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中有关“言说自我和言说他者”的互动关系理论和萨义德“东方主义”为指导,以美国文学史上1860至1914期间对中国人形象反映比较集中的三个经典作家—布勒特·哈特(Francis Bret Harte),马克·吐温(Mark Twain)和杰克·伦敦(Jack London)—的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作为形象观察者的美国本土作家创作的心理动机及对异域文化接受的深层文化结构。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以布勒特·哈特的诗歌《老实人詹姆斯的大白话》和短篇小说《异教徒李万》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作品中中国人的外貌,语言,穿着所展示出来的异域文化的特征,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哈特对中国人的态度,即接受异域文化,把中国人当作神秘的“他者”来展示。接受异域文化是“他者”和“自我”关系的第一个方面。第二章通过对马克·吐温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的分析,揭示出马克·吐温对中国人态度的发展变化:从对中国人在美国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同情,到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直至最终成为反帝运动的代言人。马克·吐温同情“他者”,谴责“自我”的态度反映了“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第二个方面。第三章重点分析杰克·伦敦描写中国人的六部短篇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杰克·伦敦曾受尼采的超人哲学和“白人优越论”的影响,他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反映出他的种族主义倾向。他对中国人的态度和看法代表了一个时期美国甚至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表现出他“自我”和“他者”关系的第三个方面,即通过拒斥“他者”来表达“自我”。通过上述分析,本文作者得出结论:布勒特·哈特,马克·吐温和杰克·伦敦三位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已经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人形象的“套话”。三位作家对待中国人形象的不同态度代表了注视者的文化态度与形象模式的三种基本类型。本论文作者认为,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审视中国人的形象,用“他者”对我们中国人过去形象的记述对照今天的现实生活,必定会加深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理解,省察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