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行政规范性文件在有效管理行政事务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国家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和行政机关法治观念的欠缺,行政规范性文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例如一是,文件规定的行政目的与上位法的基本原则相违背。二是,行政手段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失远大于行政目的的实现所能够带来的收益。三是,文件虽然内容上符合法律的规定,但由于制定过程中遗漏了某项重要环节而造成实质上不合法等问题。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为解决这些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规范性文件在有效管理行政事务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国家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和行政机关法治观念的欠缺,行政规范性文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例如一是,文件规定的行政目的与上位法的基本原则相违背。二是,行政手段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失远大于行政目的的实现所能够带来的收益。三是,文件虽然内容上符合法律的规定,但由于制定过程中遗漏了某项重要环节而造成实质上不合法等问题。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为解决这些问题规定了附带审查制度,法院被赋予了审查规范性文件的权力。但从司法实践的效果来看,该制度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法院在审查时所采用的标准基本是2018年《行政诉讼法解释》第148条所列举的五种情形,而且仅作形式合法上的审查。法律的基本原则、手段与目的合乎比例以及正当程序都是实质合法的基本要求,审查是否实质上合法是在形式合法的基础上,将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法的基本原则与精神纳入到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考量当中,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存在“正当”、“合理”问题进行拷问。而且从《立法法》、《监督法》中也能找出审查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适当”的法律依据,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有必要引入实质合法性审查标准。本文首先从司法权应当对行政权实行有效监督的角度介绍了研究行政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标准的意义。在第一章对司法审查制度作出了介绍,从国务院的规定中对行政规范性文件作出了界定:是行政机关制定的抽象行政行为,且种类繁多,对行政机关与相对人具有约束力,但存在违法减损权利或增设义务以及缺乏监督等问题。接着审视了我国司法审查的特点,譬如提请审查需以存在具体的行政争议为前提、审查标准单一、审判结果无法形成普遍约束力等。第二章对司法审查标准的理论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司法审查标准作出了定义:“是法院在审查实践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总结,并经过反复的协调与确认无异议后,得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且能够被反复适用的审查经验。”并以结合案例的方式,列举了审判实践中法院普遍采用的三种审查标准。通过分析这三种标准,找出了当前司法审查存在问题:一是,对程序审查不够严格。二是,对文件内容的审查没有明确标准。所以第二章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为进一步引入实质合法性审查标准做好铺垫。第三章根据上述审查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质合法性审查标准存在的必要性实质合法有利于实现行政法治,扩展审查的内涵,且该标准不仅已在司法实践中被法官采用,而且通过对其他的法律规定进行解读后也找出了支撑实质合法性审查的法理依据。实质合法性审查标准可以有效约束自由裁量权,实质化解行政争议并弥补了单一合法性审查标准的不足。本文第四章是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质合法性的判断标准:一是,审查行政机关对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解释是否符合上位法的立法原则与目的,并利用该标准对现实中发生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二是,行政目的与手段之间是否符合比例原则的要求。三是,制定程序是否符合正当程序原则。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垄断协议的形式变得复杂多样,兼具横向与纵向经济关系的轴辐协议在反垄断领域逐渐引起学者关注。从轴辐协议表现的特征来看,协议的主体是由轴心主体与多个辐条主体组成,且轴心主体与辐条主体之间具有上下游经济关系。同时,轴辐协议在形式上具有纵向垄断协议外观,而在反竞争效果上却近似于横向垄断协议。因轴辐协议具有不同于传统垄断协的特征,导致轴辐协议的反垄断法律规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轴辐协议无法适
行政协议在行政法的内容中是比较独特的协议,因为在行政法的法律关系中,一般双方建立的是不平等的关系,而“协议”一词又是平等关系的体现,所以行政协议本身的称谓就比较难以理解。就目前对行政协议的定性而言,学者普遍认为行政协议具有公法和私法两种性质,在行政法理论中,也因为其独特的两种属性而被学者广泛研究,随着研究的逐渐增多,针对行政协议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关于其效力的判断,学术界众说纷纭,行政协议
目前,产业集聚和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提高经济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本文从标题的三个维度进行解释,分别是集聚、创新和文化产业。产业集聚因为溢出效应、规模效应等因素,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而创新历来就是区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具有抽象特质且产业关联性强的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增速相对较快的产业。文化产业,在部门归类中,归入第三产业,相比传统产业,文化产业因其相
进入21世纪后,环境污染案件频发,社会危害性凸现。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惩治力度,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刑法修正案(八)》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污染环境罪自诞生伊始就存在诸多理论矛盾与实务争议,对“严重污染环境”及相关司法解释的不同解读使其拥有了含糊不清的法益保护范围、不明确的罪过形式、模糊的行为类型,加上环境污染案件自身复杂多变,因果关系难以认定,司法实务中污染环境罪的适用时时处于困
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对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有资产监管方向的转变,结合试点城市的实践情况,剖析当前在以“管资本”为主国有资产监管中存在的实践困境,并结合对域外成熟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对比分析,可以为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监管改革提供积极的可行性建议。当前,我国以“管资本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是指包括基因、指纹、声纹、虹膜、面部识别特征等在内的个人敏感信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是经过特定的技术处理后得到的特殊数据,该数据与个人生物特征相匹配,具有高度的可识别性。大数据时代,个人生物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信息泄露的风险。法律应当针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特点进行专门立法,同时,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法律属性界定为一项新兴权利,注重对信息主体本身进行保
随着自动驾驶的蓬勃发展,自动驾驶交通肇事不断发生。基于自动驾驶系统控制驾驶权限,交通肇事罪在面对自动驾驶交通肇事时,因为缺乏可受责主体而适用失范。研究自动驾驶交通肇事有关主体的刑事责任问题,不仅具有正当性,而且有利于促进自动驾驶发展。刑事责任研究紧密围绕自动驾驶背后的技术特征,结合自动驾驶等级分类,首先明确可受责之主体,继而明确相应主体的具体罪责。对于确定可受责之主体,若承认自动驾驶系统刑事主体资
近年来,随着民主政治的推进,行政协议广泛运用于大量行政管理活动中。单方解除权作为行政机关的特权,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司法实践中,关于行政协议单方解除权的案件频出。规制行政协议单方解除权的行使,对于解决司法实践中的纠纷、保护公共利益、促进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行政诉讼司法解释》对单方解除权行使的程序、权限、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规定,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问题需要完善。本文从已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