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RETZ.)JESWIET)是甘蔗重要的近缘属植物,它有甘蔗育种需要的潜在价值,如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适应性和强的宿根性。甘蔗近缘属植物斑茅的利用是甘蔗种质创新的重心。但是由于甘蔗与斑茅的杂交后代花粉育性低和遗传机理不明确,后代种质缺乏抗性评价,斑茅在甘蔗育种的利用进展缓慢。本研究利用系谱来源清楚的斑茅杂交后代F1、BC1、BC2、BC3和BC4,的染色体进行GISH分析,来探讨斑茅染色体在杂交后代的遗传模式。并对BC2特殊的遗传模式利用rDNA-FISH了解斑茅染色体的来源。对部分的甘蔗斑茅杂交后代材料进行了抗黑穗病、抗花叶病和抗旱的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多个甘蔗斑茅F1、BC1、BC2、BC3和BC4进行染色体参数分析,大多无性系染色体属于中部着丝粒类型在进化上属于比较原始的类型。从染色体模式图可以看出,甘蔗斑茅后代染色体组成中染色体按长度排序,斑茅染色体长度比甘蔗靠前。(2)GISH结果,5个甘蔗与斑茅F1来看染色体数目都在6870条之间,作为父本海南斑茅92-105和92-77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60,斑茅染色体在F1中含有2930条。所以F1是以n+n的方式遗传的;BC1中,染色体总数在120130条,其中含有斑茅的数目在2235条,而其母本含有斑茅染色体数目在2830条,所以斑茅的染色体都基本是按照2n+n的方式传递。BC2含有斑茅染色体数在1016条,BC1到BC2是按经典的n+n的遗传方式;BC3基本也是按n+n遗传方式,除了YCE05-164含有15条染色体来自于斑茅,其父本YCE03-16只含有13条,可能是以n+2n的遗传方式。BC4也是基本按n+n遗传方式。(3)GISH结果发现在供试的36个斑茅后代中发现有7个材料的染色体有易位的现象,BC1有1个,BC2有2个,BC3有4个,按系谱来看,这种易位是可以遗传的,如YCE01-92就是YCE03-378的母本。(4)斑茅的BC1YCE01-102为YCE96-40的回交后代,rDNA-FISH结果发现,YCE01-102来自斑茅的染色体上检测到有两个信号强的rDNA位点,都位于染色体的末端。而YCE96-40检测出来的rDNA位点只有一个位点有较强的信号。由此可推论由YCE96-40向YCE01-102传递的2n+n的染色体中的并非母本的所有染色体,而是母本配子的自身加倍或形成合子后染色体部分加倍而来的。(5)甘蔗与斑茅的部分后代进行人工侵染黑穗病病菌和接种花叶病病毒表现如下:F1YCE96-40,未发现有黑穗病发病植株,而YCE96-66未发现有花叶病发病植株;BC1YCE01-36未发现有黑穗病发病植株,YCE01-69未发现有花叶病发病植株,YCE01-116、YCE01-134既没有发现黑穗病也没发现花叶病发病植株,BC2YCE03-06未发现花叶病发病植株,YCE05-179既没发现花叶病也没发现黑穗病发病植株。甘蔗与斑茅杂交F1表现出一定的抗旱性,BC1表现出抗性分离,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多,总体其抗旱性有所降低,数据表现抗旱能力为YCE01-134>YCE01-116>YCE01-36>YCE96-40>YCE03-06>YCE03-249>YCE07-42>YCE05-179> YCE96-66>YCE01-69。(6)对斑茅种质在甘蔗的利用进行了探讨,因为BC1的2n+n的遗传方式的特殊性和田间抗性表现出分离,加上参考国外研究的野生种质占栽培种的比例在1527.5%,认为选择抗性亲本可能在BC1到BC3,选育生产的材料可能在BC3或B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