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视角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force9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一年以上的十六岁以下的未成年儿童,是我国在新时期出现的特殊儿童群体。与此同时,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他们的心理有什么特点呢?他们是不是问题儿童?这是家长、教育者和社会所关心的话题。 为了给目前国内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开创一个新局面,本文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以独特的眼光重新审视和研究这一特殊群体。本研究调查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并且把他们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有助于认识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格发展的特点,有助于认识儿童全体,从而丰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促进入本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对留守儿童的相关概念作了辨析,并详细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研究综述中,笔者对目前国内外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研究现状作了归纳和总结。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分析了当前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几个重要不足,分别是实证研究太少;重在现状描述,原因探析不够;实质性的对策建议不多;最后认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视角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问题研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由此认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视角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有着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的论文详细介绍了人本主义心理的缘起、内涵和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近代的起源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在人本主义的内涵中详细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论。为下一章节的论证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分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当代教育中的发展,即:需要层次教育理论、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论及学习动机论中所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笔者对所选取两地的两所学校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走访。而在调查中所采用的问卷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倾向、扭曲心理严重、自律道德差。而且还进一步从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论证了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通过以上的论证,最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自我教育则是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因和最终目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最终还得通过“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在论文的第四部分,笔者客观分析了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并给出了具体的在未来中的研究与展望。
其他文献
应用盐酸环丙沙星糊剂,按盐酸环丙沙星10mg/kg口服,每日2次,3d为一疗程,对仔猪黄痢和白痢进行治疗研究,并和痢特灵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盐酸环丙沙星糊剂治疗组的治愈
《感动中国》是央视主流媒体推出的、为了呼应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档栏目,堪称价值观教育中的经典。《感动中国》在当前我国国民缺乏精神信仰的大背景下,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