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宫颈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是宫颈癌主要手术方式,输尿管游离是该术式主要步骤之一。由于输尿管特殊的解剖和生理特性,手术中更容易发生损伤。输尿管一旦损伤,轻者可出现少尿、腹胀、腹痛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无尿、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掌握输尿管及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目的本研究针对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中输尿管易损伤部位,利用CTA影像数据集构建输尿管及其毗邻结构的三维模型。通过测量输尿管与腹盆腔动脉的间距以及输尿管与子宫颈的间距,为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术中安全游离输尿管提供量化指标。方法1.选取10只新西兰兔,麻醉后测量背大动脉、髂内外动脉的角度、管径和长度。采集CT图像,对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角度、管径和长度。通过对两种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探讨三维重建测量方法的精度。2.选取65例女性盆腔CT数据,观察输尿管跨越髂动脉的不同形式,并对动脉和输尿管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输尿管到腹盆段动脉不同分叉处的水平间距,对左右侧间距进行统计学分析。3.利用上述数据,观察输尿管盆段的走行,测量输尿管分别到“输尿管隧道入口”、宫颈内口外侧缘和宫颈外口外侧缘的水平间距,并对左右侧间距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成功构建新西兰兔动脉三维模型,对直接测量和三维重建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输尿管跨越髂动脉有三种类型:左侧:髂总动脉(33.84%)、髂总动脉分叉处(13.85%)、髂外动脉(55.38%);右侧:髂总动脉(27.69%)、髂总动脉分叉处(20.00%)、髂外动脉(52.30%)。腹主动脉分叉处到输尿管的间距:左侧32.45±6.24 mm,右侧39.3±5.78 mm;髂总动脉分叉处到输尿管的间距:左侧10.55±4.85mm,右侧13.34±5.49mm,左右两侧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输尿管隧道”入口处对应宫颈旁占66.15%,输尿管进入膀胱处对应阴道占70.7%。输尿管隧道入口处到宫体的间距:左侧16.94±6.83 mm,右侧18.11±6.53 mm;输尿管到宫颈内口外侧缘的间距:左侧19.26±7.62 mm,右侧22.5±7.41 mm;输尿管到宫颈外口外侧缘的间距:左侧17.06±6.19 mm,右侧22.49±4.94mm。以上左右两侧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应用数字化技术测量的参数具有较高的精确度。2.输尿管跨越髂动脉下方的结构复杂,大多为髂外动脉。输尿管与动脉的水平距离中,最短为髂总动脉分叉处到输尿管的间距,最长为腹主动脉分叉处到输尿管的间距。3.“隧道入口处”大部分对应为宫颈,输尿管膀胱入口处大部分对应阴道。输尿管宫颈段距左侧子宫的距离比右侧近,整个子宫左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