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随后经济环境在全球恶化,不仅使冰岛等金融和经济上依赖美国的国家濒临破产,给我国的经济和发展带也来了不小的影响。但是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我国投资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依然保持稳定增长,表现在2008-2009年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逆势大幅度上涨,这似乎表明中国的投资总体上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是作为微观的企业投资来说,学者们指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的投资大幅降低,甚至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投资行为在金融危机时期已表现为投资不足。那么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到底如何?已经改变金融危机前过度投资的状态了吗?值得探讨。如果仍然是过度投资,其会使得企业资源被浪费、经营风险加大,如果是投资不足则会造成企业资金被大量闲置,增长缓慢甚至零增长;总的来看,非效率投资都会使得企业价值遭受损害,外部投资者的利益被威胁,而企业微观层面的投资又会阻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最终整个社会资源被扭曲配置,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另一方面,寻求到有效的非效率投资制约措施显得异常重要。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就会计计量原则在稳健性和公允价值之间如何权衡问题一直进行着争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成为了市场波动增大的“放大器”,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合理性的质疑和学术界的反思。这也就为会计稳健性的价值研究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会计稳健性作为是财务报表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特性之一,是一项协调企业内部各契约参与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保证契约有效执行的治理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思考是否能将稳健性和非效率问题联系起来?纵观国内,关于会计稳健性作为一种治理机制,针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特别是过度投资,大多数研究认为其能够发挥抑制作用,但是都没有考虑到经济的特殊时期甚至不同的产权性质。因此,本文基于以上分析,采用会计稳健性来探讨这种治理机制是否还能对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表现出来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以期在全球经济总体向好却依然存在困难的“后危机时代”,重新回顾本轮金融危机,为中国政府和企业进一步思考应如何应对投资问题提供借鉴。为此,本文选择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过度投资及其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然后以2008-200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采用Vogt (1994)模型以及Givoly and Hayn (2000)应计项目模型为基础衡量我国金融危机时期非效率投资行为和会计稳健性,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检验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是否表现为过度投资以及会计稳健性与其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了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相关问题。本文共分为五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别从过度投资、会计稳健性两个角度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在这一章的最后还进行了文献评述。第三章为理论部分。包括了对投资和会计稳健性的概念界定和几个基础理论的介绍。第四章为实证部分。首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具体情况对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以及会计稳健性对其的影响提出假设;接着在第二章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实际需求对模型、变量进行选择,并作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该章最后部分是实证模型回归检验我国上市公司金融危机时期非效率投资是否呈现的是过度投资,以及会计稳健性在金融危机时期能否发挥抑制过度投资的效用,同时还考虑了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另外,为了提高回归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等。首先总结结论,然后概括了本文研究的贡献与不足,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表现为过度投资。由于国有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得到了更多政府的扶持和利好政策影响,现金流相对宽松,因此相较于民营企业过度投资更显著。第二,会计稳健性能够缓解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无论是全样本,还是按产权属性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后,会计稳健性均能发挥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投资受到金融危机时期行政干预以及银行债务软约束加强等的影响,会计稳健性在国有企业中对过度投资的抑制程度并不能像在民营企业中显著。本文的主要贡献是:首先,解决了争议问题。金融危机时期,一方面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是学者们指出的企业投资支出的普遍下降,甚至国有企业已经从正常时期的过度投资转变为投资不足。对此,本文采用规范与实证结合方法,证实我国在金融危机时期企业仍然表现出的是过度投资,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其次,研究角度。本文弥补了以前文献中有关于过度投资问题以及会计稳健性治理效应作用发挥针对金融危机这段特殊时期的空白,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相关内容。最后,模型使用。国内学者大多采用Basu (1997)模型对会计稳健性进行衡量,但是Basu (1997)模型的使用前提是市场有效性,在中国这种弱有效性的市场,并不适用。因此本文采用的是应计项目计量模型,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以金融危机为背景,实证研究该时期我国企业投资行为的真实表现以及会计稳健性对其的治理作用。但是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研究期间选择可能不能完美反应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投资影响情况。如果要更完美的反映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投资情况,采用2008年第3季度为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影响的分界线可能更为谨慎。其次,计量模型存在缺陷。Vogt (1994)模型使用的是托宾Q作为衡量投资机会的指标,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不足,投机行为较多,股价并不能真实的反应企业价值,而且上市公司还普遍存在着非流通股,其价值很难具体确定,所以以此为基础计算出来的托宾Q值可能存在偏差。再者,用于衡量会计稳健性的非经营性应计项目以会计数据计算得出,作为会计数据本身,其可能是企业盈余管理的结果,所以真实性有待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