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与抗抑郁药疗效的关系目的:探讨BDNF基因与抗抑郁药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2005年12月-2009年12月,收集临床诊断抑郁症患者147例(DSM-Ⅳ标准),接受抗抑郁药物规范治疗6周,并根据HAMD总分判断患者是否缓解(缓解标准:HAMD17总分≤7分),治疗是否有效(有效标准:HAMD17总分减分率≥50%)。取患者静脉血,提取DNA,检测BDNF基因Val66Met和C270T。结果:(1)缓解组(n=81)与未缓解组(n=66)比较,发现携带C270T的C等位基因的女性患者获得缓解的比例较高(p<0.05);(2)有效组(n=123)与无效组(n=24)比较,发现携带Val66Met纯合子(G/G和A/A)和G/G的患者治疗后有效的概率较高(p<0.05));(3)根据基因型分组,G/G组(n=32)、G/A组(n=89)和A/A组(n=26)的临床评估(HAMD、HAMA、CGI-S、CGI-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DNF基因Val66Met多态可能与抗抑郁药治疗后是否有效相关,携带纯合子(G/G和A/A)的患者具有优势,其中G/G基因型可能获得更高的有效概率;(2)在女性患者中,BDNF基因C270T多态可能与抗抑郁药治疗后是否缓解相关,携带C等位基因的患者具有优势。第二部分血清BDNF浓度与抗抑郁药疗效的关系目的:探讨血清BDNF浓度与抗抑郁药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2006年12月-2009年12月,收集临床诊断抑郁症患者61例(DSM-Ⅳ标准),接受帕罗西汀规范治疗8周,并根据HAMD总分判断患者是否缓解(缓解标准:HAMD17总分≤7分),治疗是否有效(有效标准:HAMD17总分减分率≥50%)。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和8周,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BDNF浓度。结果:(1)四个时间点相比,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4周后和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2)血清BDNF浓度与抗抑郁药疗效指标(HAMA、HAMA、CGI-S、CGI-I)之间未发现相关;(3)缓解组(n=31)与未缓解组(n=30)比较,尽管缓解组的血清BDNF浓度数值始终高于未缓解组,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有效组(n=45)与治疗无效组(n=16)比较,尽管前者的血清BDNF浓度在数值上始终高于后者,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清BDNF浓度随着抗抑郁药的使用持续上升;(2)血清BDNF浓度与抗抑郁药疗效未发现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