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公共空间视角探究中国农村人际传播,以两个村庄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相关传播模式和传播学原理,阐述并概括了农村人际传播特征及其对社会影响。论文分为三部分:
首先,对农村人际传播环境进行了介绍:农村社会经济水平、教育状况、打工潮、农民负担、市场培养等社会状况,指出农村社会状况是农村人际传播的环境,也是公共空间人际传播的话题。
其次,文章着重从农村公共空间特征、结构方面介绍观察点,并说明了选观察点的依据。结合调查材料从传播内容、符号、主体和传播目的四方面分析概括了公共空间人际传播特征,文章认为在传播内容上,人际交流互动的话题是机动的,话题与空间存在选择性;就传播符号而言,农村公共空间的非言语符号与指代语等包含丰富的信息量:从传播主体上看,传播主体与公共空间具有一致性,人员虽有流动性但相对稳定,存在固定小群体;从传播目的方面来看,农村人际传播目的呈现出人情淡化与功利突出特征,是农民市场意识觉醒的结果。本文借用“传播场”概念阐述了传播情境对人际传播主体、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影响,认为人际传播对传播情境起建构作用,公共空间人际传播已成为农村社会结构一部分。
最后讨论了公共空间人际传播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交流信息、维系人情往来、整合民间力量、培育意见领袖和形成公共舆论等。在全文结语部分放宽视野对转型期农村人际传播趋势从传播主体、内容、传播目的等方面作了探讨,指出经济结构变化及社会发展对人际传播及其他传播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作者最后亦对全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做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