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愈来愈多的农民工流入城市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一个重要表现,跟随民工涌入城市的大量同住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社会关注已有20余年。国内学界对之的大量研究和呼吁对推动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促进作用,2004年上海公立学校开始接纳民工子女。同住民工子女在教育中的社会融合情况应成为我们关注的下一个焦点。
本文对上海市三所公立学校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了解民工子女教育中的社会融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对策。研究方法上力图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本研究在已有相关研究和实证调查基础上把与社会融合相关的主要因素分为心理融合、身份融合、文化融合和消费融合四个大类。本文在总体概述之后分章对民工子女在四类因素上的现状和问题分别给予了详细论述。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总体而言,民工子女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融合,但整体状况有待改善;当在沪时间达到一定限度后,同住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合程度会出现下降趋势;混合编班与单独编班对民工子女社会融合而言在不同情况下各有利弊,不能简单断言孰好孰坏;家庭经济状况对民工子女消费融合有一定影响;性别和成绩对同住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合程度存在显著影响。相对而言,在社会融合的四类因素中,心理融合和身份融合较好,文化融合和消费融合较差。访谈进一步发现,对民工子女的歧视、不能在上海考高中、交不到真正上海本地学生朋友是民工子女感到不能融入上海社会的一个主要原因。文章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的结果做了深入思考,并为如何进一步促进同住民工子女教育中的社会融合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我们不仅要使同住民工子女有机会享有与城市孩子同质的教育条件,还要使他们真正享有同等的教育水平,为他们营造一个公平、亲切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同住民工子女教育中的社会融合问题涉及面广,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等多方共同参与协力推进,也只有这样,同住民工子女教育中的社会融合才能得以较好实现,同住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享有同等质量教育也才能被赋予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