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原始的林地资源和水资源,是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理想之地,在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掌握当地两栖动物的资源状况、种群动态变化及受胁因素,为今后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管理对策,于2017–2018年,主要采用样线法对园内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多样性分析。雪峰山现已记录两栖动物27种,隶属于2目8科18属,分别占湖南省和全国两栖动物种数的39.71%和6.62%。在物种组成的科级单元以蛙科(Ranidae)最多,共9种,所占比例达33.33%;属级单元以姬蛙属(Microhyla)最多,占比14.81%。两年间均以4月记录到的个体数最多,分别占比22.81%和21.08%,其中又以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表现出明显的数量优势,占总数的38.53%。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另有八种属于我国特有分布种。此外,疣粒角蟾(Megophrys tuberogrannulus)也是首次在雪峰山脉被观测到。雪峰山两栖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2.0088和0.7849,Pielou均匀度为0.6241。其区系组成以东洋界为主,共21种,占此次调查总种数的77.78%;其中隆肛蛙(Rana quadranus)为华中、西南区共有种,另有7种为三区所共有。与省内其他11个保护区的相似性系数在0.58%–0.71%。记录到主要人为干扰有耕种、放牧、采集、生活垃圾、道路施工、捕捉、开放型人工水渠及风电运行共八种。各样线均表现出“干扰评分高,则多样性指数低”的总体趋势。依托长期的野外调查工作,于雪峰山黄岩地区采集到一有尾两栖类种群,结合形态学、头骨标本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判定其为疣螈属(Tylototriton)一新种,并根据采集地命名为黄岩疣螈(Tylototriton huangyanensis sp.nov.)。与同属其他种具有以下鉴别特征:(1)基鳃软骨的前缘光滑,不具有分支或突起;(2)犁骨齿呈“?”状,沿眼窝内壁延伸至眼窝中部;(3)背部中间脊棱结节数清晰可数,约为12–18个;(4)头长显著大于头宽,且长宽比与同属其他种群间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5)额鳞弓较弱,但向背部隆起明显,头部骨脊在眼睑处中断且略向内凹陷,以至由上而下俯视时可直接观察到眼部,整体呈现为纵向的近似“п”状的骨脊;(6)鳞骨后外侧具有明显的方形突起,并延伸至前肢基部;(7)尾基宽极显著小于尾高(P<0.001),约等于鼻骨间距,且低于同属其他种群(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