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dgerfdgcvbrrgfd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民间真实生活的载体,风土建筑不仅包括民间传统居住建筑,还涵盖了满足生产生活、民俗信仰、商业贸易、军事战争等需求的多种建筑,诸如商铺作坊、祠庙会馆、屯堡关隘等。风土建筑是地域建成环境的主体构成部分,分布范围广,基数大;其产生依托于地方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致用,符合当地特定的社会经济、民风民俗及文化观念。总体来说,风土建筑根植于社会文化与经济技术,适应特定聚落环境下的自然气候条件与地域风俗民情,具有“经济技术表达—社会文化图式”的二象性特征,是传统民间建筑的总称。本文以“风土建筑”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研究框架。以“中国西南”为研究范畴,即历史变迁中“文化—地理”意义上的西南地区,以云、贵、川、渝三省一市为核心且具有过渡性与渐变性的文化交融区域。以“文化技术”为研究内容,即文化与技术的交互关系,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类型区系、技术表达及文化图式,具有“文化所指—技术能指”的二元对称性特征。该研究立足于“营造技术”、“建筑文化”与“建构文化”,融合多学科视野,旨在尝试形成西南风土建筑研究的整体观。本论文从外在环境观照其时空流变及聚落区系,概括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类型与区系;从内在本体解析其技术表达及文化图式,总结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表达与图式,进而实现对西南风土建筑的整体性研究,论述西南历史、地理、民族、社会、政治、经济、语言等多元因素下的文化技术建构风土建筑的过程,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风土建筑文化技术观。在技术路线方面,首先,立足于生产文化与工具技术的时间观,梳理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时空流变。通过对部落文明格局与居址遗存文化技术、方国文化地理与聚落建筑文化技术、封建历史变迁与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考察,梳理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三个阶段的时空流变。在西南部落文明格局下,石器工具的发展与居址遗存文化技术;在西南方国文化地理下,青铜工具的发展与聚落建筑文化技术;在西南封建历史变迁下,铁器工具的发展与风土建筑文化技术。进而指出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时空流变呈现出“平等内聚”、“向心秩序”及“礼俗轴线”阶段性特征。正是这种历时性阶段的多元演变关系产生了四种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类型,即干栏式、土石式、井干式及合院式。其次,立足于人文地理与方言民系的空间观,归纳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聚落区系。通过对自然地理与聚落空间单元、社会经济与聚落结构模式、方言民系与聚落地域关系的考察,归纳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三个层级的聚落区系。自然地理是聚落文明的载体,西南自然地理的聚落空间单元决定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聚落空间区系;社会经济是聚落文明的基础,西南社会经济的聚落结构模式决定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聚落结构区系;方言民系是聚落文明的产物,西南方言民系的聚落地域关系决定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聚落地域区系。进而指出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聚落区系呈现出“空间区系”、“结构区系”及“地域区系”复合性特征。正是这种共时性层级的复合叠加关系产生了四个风土建筑文化技术区系,即巴蜀系、滇云系、黔贵系及康巴系。再次,立足于族群区域与符号原型的物质观,剖析西南风土建筑材料结构的技术表达。通过对抬梁穿斗式材料结构与西南合院建筑形式、木栅干栏式材料结构与西南干栏建筑形式、木楞井干式材料结构与西南井干建筑形式、土掌邛笼式材料结构与西南土石建筑形式四个方面的考察,系统描述了合院建筑、干栏建筑、井干建筑及土石建筑材料结构的技术表达。指出技术表达不是简单具体的物质事物,而是抽象的符号原型,即用来表示一些在某些物质环境下具有共同性,又独特、多样、交互的风土特征;族群区域是技术表达的外在物质基础,符号原型则是技术表达的内在物质形式。正是这种技术表达,西南风土建筑形成四种极为特色的物质形态秩序:“组合与构件”呈现合院建筑的物质形态秩序;“连架与节点”呈现干栏建筑的物质形态秩序;“层叠与围护”呈现井干建筑的物质形态秩序;“构筑与基础”呈现土石建筑的物质形态秩序。然后,立足于礼俗信仰与功能形制的精神观,探究西南风土建筑空间形态的文化图式。通过对风土建筑空间形态的“四方定位与观象授时”、“内外单元与差序格局”、“主从序列与伦常规训”、“祭祖场所与仪式禁忌”、“祀神场所与合乐均益”五个层面的考察;系统阐释了西南合院建筑、干栏建筑、井干建筑及土石建筑空间形态的文化图式。指出文化图式不是简单具体的精神描述,而是抽象的功能形制,即用来表示一些在某些精神环境下具有共同性,又独特、多样、交互的图式特征。礼俗信仰是文化图式的外在精神基础,功能形制则是文化图式的内在表现形式。正是这种文化图式,西南风土建筑形成五种极为特色的精神形态秩序,即“四方定位”呈现出风土建筑“钦若昊天,敬授人时”的精神形态秩序;“内外单元”呈现出风土建筑“亲疏远近,五服法度”的精神形态秩序;“主从序列”呈现出风土建筑“长幼尊卑,执中守正”的精神形态秩序;“祭祖场所”呈现出风土建筑“敬祖孝德,以祖配天”的精神形态秩序;“祀神场所”呈现出风土建筑“酬神恤民,行序联谊”的精神形态秩序。最后,综合阐述西南风土建筑文化与技术的交互关系,指出文化技术是解开风土建筑现象与本征的密钥,犹如文明象征之林的金枝,形成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时间观、空间观、物质观与精神观。
其他文献
冷弯薄壁型钢柱作为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主要的承重骨架已经在国内外很多轻钢结构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证明,由于薄壁构件的板件宽厚比较大,受压时易发生局部屈曲失稳,通常在板件上设置加劲肋,可显著提高构件的局部屈曲承载力,增加其稳定性。对于薄壁型钢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现有规范尚没有考虑畸变屈曲的影响,并且计算过程复杂的缺点越发突出。近几年来,提出的直接强度法(Direct Strength Method
四旋翼无人机属于多旋翼飞行器的一种,它由四个中心对称分布的螺旋桨提供动力。相比于固定翼和单旋翼飞行器,四旋翼无人机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微型化和轻量化,能在狭小的空间内垂直起降和悬停飞行,以及机动性较强等特点,成为国内外科研学者关注的热点。同时,这些优异的性能使其在军事、民用和商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战场侦察、防火救灾、航拍摄影、农田植保、物流快递等。飞行控制系统是四旋翼无人机的核心部分,是无人
精密测量和微制造载荷平台在国防科研和民用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复杂恶劣的宽频微幅振动会严重影响精密仪器设备的测量或加工精度,其执行严苛的容许振动标准,对振动抑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被动隔振器因其结构与性能参数固定对宽频振动的衰减效果有限,而主动作动器仍存在能耗大、控制易失稳等技术痛点。近年来,基于磁流变(Magneto-rheological,MR)技术的隔减振器因具备瞬时、连续、可逆的
DC-DC变换器作为直流供电电源广泛应用于负载连续变化场合,如微处理器、网络集成电路、雷达发射器及空间电源等。通常,为了稳定输出电压,抑制负载阶跃引起的电压波动,由大容量、低成本电解电容组成的电容器组常被用在DC-DC变换器中。研究表明电解电容是电力电子变换器系统中寿命最短环节,其可靠性直接决定了变换器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尽管可以使用高可靠性的陶瓷电容取代电解电容,但小容量的陶瓷电容难以保证系统的动
顶管施工技术因其快速、经济、安全以及环保的特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程建设中,并朝着长距离、大断面、深埋、适应复杂地层的方向发展。在长距离岩石顶管施工中,混凝土管开裂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顶管工程的长期运营维护。提升顶管自身阻裂能力以及采取合理的施工控制措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依托重庆市观景口水利枢纽工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室内与现场试验等方法,对纤维混凝土管的力学特性、管-岩接触力学模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持续增加,环境保护问题日趋严峻,轻量化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材料的轻量化作为工程机械减重降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工程机械用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强度是实现材料轻量化的关键。目前,工程机械行业使用的高强结构钢的屈服强度主要在690~960 MPa之间,其显微组织通常为热轧贝氏体或回火索氏体。1300 MPa级结构钢是目前世界上屈服强度最高的工程
背景:牙周病是一种以牙菌斑为始动因素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牙周健康率均不足10%,牙周病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首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口腔健康及全身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3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牙周结缔组织中已知的维生素D通路,即从25羟维生素D3[25(OH)D3]经过1α羟化酶CYP27B1羟化形
微型智能电网是体现新型电力能源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实现分区分片灵活供电,就地消纳电能,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解决能源紧缺与环境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型智能电网的经济运行与能量管理是其经济性和环保性的重要体现,其主要任务是基于可再生能源、负荷需求以及市场电价等基础数据,建立精确的经济运行优化模型,选择合适的运行策略与优化算法求解优化模型,确保微型智能电网在安全可靠的条件下,实现系统的
研究目的:胰腺癌是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实体肿瘤,其五年生存率仅为10%。目前,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胰腺肿瘤的生长,然而胰腺癌细胞恶性程度高,极易发生复发、转移以及多要耐药,患者预后不佳。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亦称肿瘤起始细胞(Tumor initiating cell,TI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多能分化和高度成瘤性的细
冶金辊材具有高损耗、易失效的服役特点和再制造修复的实际需求,基于激光熔覆的冶金辊材表面强化与再制造技术,能够在廉价辊芯材料的表面上制备出强韧、耐磨耐蚀的冶金结合工作层,显著提高辊材表面综合性能。激光熔覆技术为其表面强化、再制造修复与延寿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成为节约材料、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技术手段。本研究旨在利用多道搭接熔覆和多层梯度熔覆等方法,在常见冶金辊材表面制备结构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