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民间真实生活的载体,风土建筑不仅包括民间传统居住建筑,还涵盖了满足生产生活、民俗信仰、商业贸易、军事战争等需求的多种建筑,诸如商铺作坊、祠庙会馆、屯堡关隘等。风土建筑是地域建成环境的主体构成部分,分布范围广,基数大;其产生依托于地方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致用,符合当地特定的社会经济、民风民俗及文化观念。总体来说,风土建筑根植于社会文化与经济技术,适应特定聚落环境下的自然气候条件与地域风俗民情,具有“经济技术表达—社会文化图式”的二象性特征,是传统民间建筑的总称。本文以“风土建筑”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研究框架。以“中国西南”为研究范畴,即历史变迁中“文化—地理”意义上的西南地区,以云、贵、川、渝三省一市为核心且具有过渡性与渐变性的文化交融区域。以“文化技术”为研究内容,即文化与技术的交互关系,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类型区系、技术表达及文化图式,具有“文化所指—技术能指”的二元对称性特征。该研究立足于“营造技术”、“建筑文化”与“建构文化”,融合多学科视野,旨在尝试形成西南风土建筑研究的整体观。本论文从外在环境观照其时空流变及聚落区系,概括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类型与区系;从内在本体解析其技术表达及文化图式,总结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表达与图式,进而实现对西南风土建筑的整体性研究,论述西南历史、地理、民族、社会、政治、经济、语言等多元因素下的文化技术建构风土建筑的过程,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风土建筑文化技术观。在技术路线方面,首先,立足于生产文化与工具技术的时间观,梳理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时空流变。通过对部落文明格局与居址遗存文化技术、方国文化地理与聚落建筑文化技术、封建历史变迁与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考察,梳理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三个阶段的时空流变。在西南部落文明格局下,石器工具的发展与居址遗存文化技术;在西南方国文化地理下,青铜工具的发展与聚落建筑文化技术;在西南封建历史变迁下,铁器工具的发展与风土建筑文化技术。进而指出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时空流变呈现出“平等内聚”、“向心秩序”及“礼俗轴线”阶段性特征。正是这种历时性阶段的多元演变关系产生了四种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类型,即干栏式、土石式、井干式及合院式。其次,立足于人文地理与方言民系的空间观,归纳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聚落区系。通过对自然地理与聚落空间单元、社会经济与聚落结构模式、方言民系与聚落地域关系的考察,归纳西南风土建筑文化技术三个层级的聚落区系。自然地理是聚落文明的载体,西南自然地理的聚落空间单元决定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聚落空间区系;社会经济是聚落文明的基础,西南社会经济的聚落结构模式决定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聚落结构区系;方言民系是聚落文明的产物,西南方言民系的聚落地域关系决定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聚落地域区系。进而指出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聚落区系呈现出“空间区系”、“结构区系”及“地域区系”复合性特征。正是这种共时性层级的复合叠加关系产生了四个风土建筑文化技术区系,即巴蜀系、滇云系、黔贵系及康巴系。再次,立足于族群区域与符号原型的物质观,剖析西南风土建筑材料结构的技术表达。通过对抬梁穿斗式材料结构与西南合院建筑形式、木栅干栏式材料结构与西南干栏建筑形式、木楞井干式材料结构与西南井干建筑形式、土掌邛笼式材料结构与西南土石建筑形式四个方面的考察,系统描述了合院建筑、干栏建筑、井干建筑及土石建筑材料结构的技术表达。指出技术表达不是简单具体的物质事物,而是抽象的符号原型,即用来表示一些在某些物质环境下具有共同性,又独特、多样、交互的风土特征;族群区域是技术表达的外在物质基础,符号原型则是技术表达的内在物质形式。正是这种技术表达,西南风土建筑形成四种极为特色的物质形态秩序:“组合与构件”呈现合院建筑的物质形态秩序;“连架与节点”呈现干栏建筑的物质形态秩序;“层叠与围护”呈现井干建筑的物质形态秩序;“构筑与基础”呈现土石建筑的物质形态秩序。然后,立足于礼俗信仰与功能形制的精神观,探究西南风土建筑空间形态的文化图式。通过对风土建筑空间形态的“四方定位与观象授时”、“内外单元与差序格局”、“主从序列与伦常规训”、“祭祖场所与仪式禁忌”、“祀神场所与合乐均益”五个层面的考察;系统阐释了西南合院建筑、干栏建筑、井干建筑及土石建筑空间形态的文化图式。指出文化图式不是简单具体的精神描述,而是抽象的功能形制,即用来表示一些在某些精神环境下具有共同性,又独特、多样、交互的图式特征。礼俗信仰是文化图式的外在精神基础,功能形制则是文化图式的内在表现形式。正是这种文化图式,西南风土建筑形成五种极为特色的精神形态秩序,即“四方定位”呈现出风土建筑“钦若昊天,敬授人时”的精神形态秩序;“内外单元”呈现出风土建筑“亲疏远近,五服法度”的精神形态秩序;“主从序列”呈现出风土建筑“长幼尊卑,执中守正”的精神形态秩序;“祭祖场所”呈现出风土建筑“敬祖孝德,以祖配天”的精神形态秩序;“祀神场所”呈现出风土建筑“酬神恤民,行序联谊”的精神形态秩序。最后,综合阐述西南风土建筑文化与技术的交互关系,指出文化技术是解开风土建筑现象与本征的密钥,犹如文明象征之林的金枝,形成风土建筑文化技术的时间观、空间观、物质观与精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