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中医辨证分析,归纳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根据规律调查选取最常见证型脾胃湿热型,观察扶正清幽汤联合四联疗法对此证型的疗效。方法1.选取2010年9月—2015年9月安徽省中医院干部脾胃科住院部及门诊部所有被确诊为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患者510例。将搜集的所有患者依据其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舌苔脉象进行频数统计分析,总结出分布规律。2.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安徽省中医院干部脾胃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Hp相关性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扶正清幽汤、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埃索美拉唑+胶体果胶铋)30例;对照组(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埃索美拉唑+胶体果胶铋)30例。西药疗程均为14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积分、C14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胃镜、病理、肝肾功能等各项检查的变化。结果1.在调查的510份病例中,女性283例,占55.49%;男性227例,占44.51%。男女比例:1:1.25。经统计学分析,Hp感染在性别方面无差异(P>0.05)。对各年龄段的分布发现,44-59岁的中年人患病最多,占41.37%;18-44岁的青年患者次之,占36.86%;60-89岁的老年患者109例,占21.37%;18岁以下的少年患者最少,仅有数个。从患者的患病年龄趋势来看,患病率与年龄有关。总结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及舌苔脉象,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者最多见,占91.37%,其次为胃脘胀痛占76.27%、反酸烧心占73.52%、口苦口臭占61.17%、纳呆少食占57.45%等;舌脉象以舌红,苔黄腻,脉滑稍数为主。这些均符合脾胃湿热的临床表现。分型归类发现脾胃湿热型210例,占41.18%;肝胃气滞型93例,占18.24%;肝胃郁热型86例,占16.86%;脾胃虚弱型77例,占15.10%;胃阴虚型37例,占7.25%;胃络瘀阻型7例,占1.37%。从构成比上来看,脾胃湿热型最多。从中医证型与西医胃炎分类来看,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肝胃气滞型以CSG者居多,各占66.19%、66.67%、63.95%;脾胃虚弱型、胃阴虚型、胃络瘀血型均以CAG患者居多,各占55.84%、86.49%、100%。在证型的性别组比较来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分类与性别无关,男女均可患病。从年龄组来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型以中年人居多,占47.14%;肝胃郁热证亦以中年人居多,占47.3%;肝胃气滞证以青年人居多,占46.51%。脾胃虚弱证、胃阴虚证、胃络瘀血证均以老年人占多数,各占44.16%、45.95%、71.43%。2.扶正清幽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明显。胃镜积分观察,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CSG患者治疗后积分降低较CAG患者明显。病理炎症观察两组消除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经卡方检验,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比较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表中例数,治疗组中CSG构成比即有效率是93.75%,CAG有效率是55.85%。对照组中CSG有效率是68.75%,CAG的是50%,即CAG临床疗效欠于CSG。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发现治疗组的Hp阳性率为6.7%,对照组Hp阳性率为26.67%,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活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14C-UBT数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安全性比较:中药治疗组未出现不适反应,对照组使用四联疗法治疗患者出现食欲下降2例,腹泻2例,占全组的13.33%。程度较轻,经调节饮食后自行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后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两组副作用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提示中药组较之具有安全性。结论1.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多以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几类,最常见证型当属脾胃湿热证。患者患病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相关。患者年龄分布以中年人所占比例最大。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脾胃虚弱型、胃阴虚型、胃络瘀血型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中医证型分布与胃炎类型有关,脾胃虚弱型、胃络瘀血型、胃阴虚型以CAG多见;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肝胃气滞型则以CSG多见。2.扶正清幽汤能改善Hp相关性慢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提高Hp的根除率,改善患者胃镜下和组织学炎症表现。扶正清幽汤联合四联疗法对组织学炎症改善的能力CSG患者优于CAG。应用扶正清幽汤联合治疗可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