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素物质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营养来源,不仅是食用菌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原料,而且是维持其生长的重要能量来源。食用菌栽培过程碳排放量非常可观,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食用菌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碳排放通量及动态规律进行研究,为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固碳减排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意义。本论文以竹荪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两种栽培模式下碳素物质转化特征,CO2排放通量特征以及地栽过程对于土壤主要性状的影响。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竹荪传统栽培(CT)、竹荪与柑橘果园套种栽培(TZ)、柑橘树栽种(CK),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竹荪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栽培时间的推移,其培养料的碳、氮含量、C/N不断降低,磷含量波动增加,三种木质纤维成分含量均有降低。培养料中可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可溶性有机氮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双峰曲线,其峰值出现在一潮与二潮菇破蕾阶段。(2)竹荪整个生长发育期,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总体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菌丝生长阶段(0-50天),二者迅速上升;进入子实体生长阶段,酶活性达到最大,之后逐渐降低。而淀粉酶的活性均处于不断波动增加的趋势,在子实体成熟时期,活性达到最大值。(3)竹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大部分碳素营养并不能直接被菌丝体利用,而是必须通过碳转化相关酶活分解转化。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碳转化相关酶活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与总有机碳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4)竹荪栽培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以C02为主,C02排放日变化呈单峰曲线,9:00最低,18:00左右达到最高;阶段性变化特征表现为菌丝阶段处于大幅度的增加趋势,而子实体阶段基本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菌丝阶段显著高于子实体阶段。(5)C02排放通量与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有机碳含量、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纤维素/N、半纤维素/N、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湿度有着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氮含量有着显著负相关关系。CO2排放通量与培养料温度的相关关系较为特殊,在菌丝生长阶段,CO2排放通量随着培养料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它们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在子实体生长阶段,它们之间关系截然相反,C02排放通量随着培养料温度的持续升高而降低,呈现显著负相关。其原因是菌丝阶段温度较适于菌丝体的生长,因此其呼吸通量较高;而子实体生长阶段受气温不断升高的影响,料温远超过菌丝生长适宜的温度,抑制了菌丝生长,CO2排放通量降低。(6)与试验前和园地未覆盖模式相比,竹荪栽培覆盖可有效地增加0-20cm土层中有机碳和氮的含量,迅速提高0-20cm土层中DOC、DON、MBC和MBN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