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搜集、整理中医古典医籍中有关督脉病候的条文内容,考察秦汉至民国时期医家对督脉病候的认识。通过分析督脉病候的发展规律、典型督脉病候的认识演变规律以及督脉病候的部位表现规律等,重新剖析督脉病候的内涵。利用可视化图形将核心成果简明、直观地呈现。方法:以第五版《中华医典》为数据库,以“督”和“脊”字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导出检索结果,逐条阅读,按照纳入标准纳入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条文。以条文显示的出处为线索,核对原始文献。(1)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探索历代医家对督脉病候的认识和补充情况;(2)以具体病候为研究对象,结合历代医家不同的阐述和理解,考察典型督脉病候的演变规律;(3)将督脉病候内容按照人体部位进行归类,绘制出示意图形,呈现其部位表现规律。结果:(1)《内经》《难经》是我们认识督脉病候的起点,其内容主要包含“脊强反折”“冲疝”“不孕”“痔”“癃”“遗溺”“嗌干”“头重”“疟”“脊强而厥”。(2)在此基础上,后世历代医家对督脉病候的内容进行不断地补充和扩展,发现督脉病候表现61种,明清以前有9种,明清时期有43种,民国时期有9种。其中,明朝以前主要补充了“腹痛”“癫”“痫”“腰背强痛”“腰背膝寒”“痉病”“泄泻”等内容;明清时期主要补充了“背发”“上气有音”“病上冲喉”“心痛”“脑风”“鼻渊”“鼻衄”“堕胎”“骨痿”“经闭”“龟背”“太阳病”“乳内吹”等内容;民国时期主要补充了“手足拘挛”“中风不语”“眼肿泪涟涟”“腿膝痛”“哮”等内容。(3)督脉病候种类丰富、涉及范围广,包含了内、外、妇、儿等各科。而痉病、疮疡病、背脊疼痛作为典型督脉病候表现,经过不同时期医家的讨论补充,其理论相对完善。同时,典型督脉病候理论的完善过程反映着督脉病候的整体认识规律。(4)总结督脉病候的表现规律,主要可以分为背脊部位病候、头面五官病候、脏腑病候以及四肢部位病候,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4张督脉病候示意图。结论:古代医家对督脉病候的内涵界定较为清楚,主要表现为督脉循行部位,联系器官以及总督诸阳、寒热失调有关的临床症候群。意义:通过本研究,使得我们对古代督脉病候的内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探索督脉的本质、深化督脉病候的现代研究、发展督脉病候理论、拓展以督脉为切入点的临床诊治提供启发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