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ppler展宽介质中慢光传播特性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lengk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磁诱导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简称EIT)现象的发现标志着人们对主动光学介质的研究与应用进入了新时代。虽然在此之前人们早已意识到利用主动介质可以显著增强介质的光学响应,但由于在主动介质中光与物质(原子、分子等)发生共振相互作用,导致介质对光的强烈吸收,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利用主动光学介质实现增强的光学响应是不切实际的。EIT现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引入外加控制光场相干地制备多能级原子、分子等的量子态,以实现探测光场激发路径间的量子相消干涉,从而大大消除介质对探测光场的吸收;同时,由于共振相互作用介质对探测光场的线性和非线性响应显著增强。EIT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为人们调控介质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效应开辟了崭新的途径:(ⅰ).利用EIT可主动调控光场的群速度,使其减慢甚至停止,这在制作新型光学延迟器件、实现量子存储、设计量子通信器件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ⅱ).利用EIT得到的显著增强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可实现少光子多波混频、量子相位门、量子无损测量、弱光超慢光孤子等,从而为研究弱光强、少光子数甚至单光子水平下非线性光学效应开创了新方向。EIT的研究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应用前景,它给人们带来的惊喜与收获比当初的预期要多得多。   尽管EIT理论及其应用的探索已有二十余年,但有关研究仍然十分活跃,发展势头强劲。当前,如何具体实现基于EIT效应的各种新型光学器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但是,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人们对现实的热原子系统中的EIT、受限系统(微型波导、微型腔等)中的EIT等具有较强应用背景的研究还不多或不够深入;许多(特别是具有重要实际应用背景)的课题需要从理论上开展前期的探索性研究,有些原有的理论处理也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EIT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在有关介质中实现稳定传播的光孤子及其在光与量子信息处理和传输方面的应用。但由于光孤子实现条件较为苛刻,以往的理论方案对光孤子可操控性的研究尚不具体,有待在理论上开展进一步的探索。本文基于光和介质相互作用的半经典理论,通过引入和发展非线性波动理论中的奇异摄动理论,特别是多重尺度方法,对热原子系统和微型波导内的EIT系统中光的线性和非线性传播性质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另外,对如何通过使用外加微波场来调节、优化EIT介质中超慢光孤子的传播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EIT条件下Doppler展宽介质中的线性与非线性光传播研究。我们从具有内部自由度的Boltzmann方程出发,导出了热原子系统所满足的Maxwell-Bloch方程组,利用该方程组深入讨论了体系的线性光学性质。我们考虑了两底能级的非相干粒子数交换效应所带来的后果。首先,通过对探测场谱线线宽的详细严格计算,给出了体系中发生EIT的新判据,即|Ωc|2γ31>>2γ21△ω2D,此处Ωc是控制场的半Rabi频率,△ωD是Doppler宽度,γjl是原子态|j>与|l>之间的衰变率。在此条件下非相干粒子数交换效应可以忽略,而退相(dephasing)成为体系消相干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以前国际上的几个研究小组所给出的EIT产生条件或者不合理、或者是我们所得结果的特例,从而澄清了长期以来的有关争议。其次,进一步发展了求解Maxwell-Bloch方程的奇异微扰理论,并由此对有非均匀展宽介质中的Kerr非线性及弱非线性光波的传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Doppler展宽情况下体系的Kerr非线性效应仍可得到很大的增强。另外,我们还探讨了热原子系统中实现稳定的超慢光孤子的可能性,推导出探测光场所满足的非线性包络方程,得到了孤子解;所得到的时间光孤子具有超慢的传播速度和很低的产生功率。   2.微型波导内原子系统中的EIT现象与增强的非线性光学响应研究。我们建立了分析受限系统中多原子体系光学性质的理论处理方案;基于该方案对系统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在有关系统线性光学性质的讨论中,我们分析了微型波导对光的有效光强的增强作用,并提出了在微型波导内原子系统发生EIT现象的条件,即|Ωc|2》γ21γ31/e,此处e是表征波导对有效光强度增强大小的数值因子。我们的结果显示,两底能级的非相干粒子数交换效应使得EIT窗口深度较非受限体系更宽、更深。研究结果还显示,当入射光模式频率与原子跃迁频率相近时,系统的光学响应对波导尺寸的变化非常敏感。在有关非线性光学性质的讨论中,我们的分析还表明,在线性响应强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微型波导内EIT系统的非线性响应较自由空间情形有显著增强。   3.外加微波场对EIT系统中弱光超慢光孤子的优化和调控作用的研究。利用多重尺度方法,我们导出了探测光脉冲包络函数满足的包含线性色散、高阶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的高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并通过使用孤子微扰理论分析了高阶效应和外加微波场对体系中光孤子的影响。对探测光线性传播的分析表明,外加微波场不改变光场的线性传播特性,但对系统贡献一直流项,即ΩcΩm/d21,此处Ωm是微波场的半Rabi频率。在有关探测光非线性传播的分析中,研究结果表明该直流项对系统中超慢光孤子的传播性质有明显的影响;通过调节外加微波场的强度,可对光孤子的传播速度进行调控,控幅可达到群速度的30%。结果还显示,外加微波场也能有效地抑制光孤子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频率下移,从而可用于对超慢光孤子的优化设计。   上述研究结果不仅对于EIT系统中线性和非线性光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基于EIT效应的新型光学器件的研制和弱光条件下光与量子信息的处理和传输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锂离子电池具有优异的功率和能量密度、长寿命、快速充放电、环境友好等优点,受到研究者广泛的关注。虽然石墨作为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负极,但也存在理论容量低、倍率性能差、锂枝晶引发的安全问题等缺点。因此,探索新型负极材料,调制微观结构,实现其可控制备对发展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选取三元铌(钽)系过渡金属氧化物为具体研究对象,结合物理与化学方法制备纳米级电极材料,利用具有良
本文主要研究了钙钛矿结构多铁性材料HoMnO_3薄膜的介电性质和电子输运性质,着重研究了不同温度下HoMnO_3薄膜的介电弛豫性质、阻抗谱特性及不同取向的电子输运特性。首先、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HoMnO_3的多晶靶材,借助原子力显微镜分析了多晶靶材的表面形貌,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了其化学组分,用脉冲激光沉积的方法在惨Nb的SrTiO_3(001)和(110)的基底上分别获得了具有正
牛顿环是典型的等厚干涉现象,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可以用来测量光波波长、透镜的曲率半径、检验表面的光洁度、平面度和研究零件内部应力的分布等物理量。传
微观粒子的运动受到周围热环境的强烈影响,几何尺度处在微米量级以下的微粒在液态水中的位移和速度都是一个随机量。然而,生物学当中已经发现了很多尺度在几十纳米范围内的生
敷设隔声去耦层是抑制潜艇结构振动声辐射的有效方法,本文应用面向对象有限元法,对水下隔声去耦层的声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由于实验测得的某些材料参数不能在通用有限元软件中
提出一种空间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DS-MOPSO)算法.采用正态分布确保初始样本均匀分布,通过采用拥挤距离和先验概率采样确立外部归档中非支配解的拥挤度来保持
在有效质量近似下,本文采用类氢型的试探波函数,运用变分法系统地研究了外电场对闪锌矿InGaN/GaN耦合多量子阱中的类氢杂质态的影响。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多量子阱阱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