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共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条件下,在20世纪30年代探索形成了一种符合苏联国情和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苏联模式是赶超模式、应战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国。然而,“赶超模式”、“应战模式”又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长期坚持这种模式而不适时地加以转变,“赶超”的局限性逐步显现。究其原因就是这种模式违反了经济、政治、(高度的计划经济需要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过分的集中和个人崇拜。这就是违反政治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规律,由此苏联的发展衰变为非科学发展。非科学发展以强国为本,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产业结构发展失衡,用资源与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实现经济飞跃式发展,给苏联的经济社会造成了消极后果: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与经济发展速度相脱节,经济发展速度先快后慢,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发展缺乏后劲,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等。面对非科学发展的严重后果,斯大林以后的苏共领导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分别进行了改革尝试,可惜的是改革要么浅尝辄止,要么变成更旗易帜,均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苏共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科学的发展理论是其衰落乃至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非科学发展观形成和长期持续的原因有许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不能与时俱进。这又表现为教条主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不合时宜的论断;在教条主义地坚持某些论断的同时,又制造新的教条,把某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作了非历史的解释,致使墨守成规,拒绝实质性改革,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不科学的发展理论。苏联衰落从反面证明了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吸取苏联非科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切实遵守和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