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至70年代,在阶级斗争理论的驱动下,我国乡村社会的群众运动接连不断。群众运动又催生了众多的群众组织。在整风整社和社教运动中,各地建立起了由贫下中农组成的贫协组织,并一直持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省贫协是全国贫协组织中一个典型的历史缩影。其伴随着社教运动建立和发展起来,经过“文革”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共经历了:建立、混乱与萎缩、整顿与恢复、巨大发展、困境与撤销五个阶段。从省至生产队,贫协拥有完整的六级组织体系,且在会员发展、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与使用等方面都有完备的制度性建设。在当时,山东省贫协被赋予诸多的活动权限,积极参与了乡村社会的众多活动。概括而言,政治方面:协助宣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组织贫下中农及社员群众参与乡村政治运动;积极做好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学习活动;协助监督社队干部搞好社队事务。经济方面:组织和带领贫下中农从事集体生产劳动、开展抗旱救灾、农业学大寨等活动;开展经济领域内对“私有风”,“单干风”的批判斗争;组织贫下中农参与贫管商业运动。社会方面:组织和带领会员及社员群众进行以“破四旧,立四新”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开展贫管农村中小学校和建立贫管知青小组活动;关心和帮助贫下中农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山东省贫协的出现,给乡村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贫协广泛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并借助于对社队干部的“协助与监督权”,约束和制约着社队干部的政治行为,影响了当时乡村社会的政治权力结构;在贫协的宣传和发动下,乡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各种政治运动中,促进着乡村社会广泛的政治动员与政治参与;作为贫下中农群体的利益代表,贫协的出现强化着乡村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层,并促使政治、经济等资源向贫下中农倾斜;贫协积极发挥广大会员在农业生产,批判私有经济等活动中的骨干带头作用,这对维护和壮大公社集体经济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贫协还向乡村社会灌输着阶级、阶级斗争等革命化思想,促进着乡村社会思想文化及风俗习惯的阶级革命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