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其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但是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低效导致宏观和微观金融效率处于双低的状态。本文利用中国某商业银行信贷审批的微观数据,从三个方面逐层分析影响银行信贷决策效率的因素,包括信贷客户筛选机制和资本配置效率,银企距离、信息不对称和信贷审批,以及员工绩效激励机制、信息收集和信贷决策,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从信贷客户筛选机制方面,银行信贷投放能否筛选出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企业,而不仅是偿债能力强的企业。将影响宏观金融效率。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银行在融资时更多考察的是信贷资金的安全程度,而对于生产率高的企业筛选辨别不明显。其次,从信息的发掘和处理角度方面,银企距离是通过影响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对银行信贷决策发挥作用的,尤其是关于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对软信息更为依赖。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银企距离本身受到企业所在行业、固定资产占比、成立时长和规模等因素影响。在控制这些因素之后,银企距离对于贷款申请通过与否依旧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尤其是对之前未曾与该银行发生过信贷往来、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的企业。银企距离和成立时长呈正相关,成立时间越长的企业越容易获得贷款,新企业的融资相对困难。银企距离与贷款利率总体上相关性不显著,银企距离的作用并没有随着技术进步明显减弱。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与贷款审批影响不显著,证明商业银行对信贷资源的错配存在机制上的因素。第三,从员工激励机制的方面,基层员工的绩效奖励变化对其信贷决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发现,享受更高绩效奖励提取比例的分行,会对单笔贷款申请提供更高的金额、更长的期限,而且贷后违约率更低,尤其是期限较短的贷款。享受更高绩效奖励提取比例的分行发放的贷款利率更能准确预测贷后违约率,说明提高绩效提奖比例进一步促进了分行员工进行更有效的信息收集,从而扩大贷款金额,延长贷款期限,提高资产质量,增加人均利润。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在于,运用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对信贷决策的流程和机制进行了定性和量化分析,梳理出了商业银行在资源错配中的深层次原因和机理,为宏观金融效率和微观金融效率的低下问题提供了新的微观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