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阶段蒙古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偏误研究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要掌握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要素。词汇作为语言表达的前提,体现着语言表达者的语言能力。汉语结构助词是汉语中使用数量最多的词汇,是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不小的困难,特别是对以通过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蒙古语作为母语的蒙古国学习者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如何让学生在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过程中避免偏误,正确规范地使用汉语结构助词,是非常重要的。以初级阶段的蒙古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偏误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偏误分析法等方法,依据《发展汉语》初级综合教材Ⅰ和Ⅱ中有关结构助词的语料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相关数据,找到初级阶段的蒙古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结构助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根据实际考察的情况提出合理可行的教学建议。调查结果表明,在初级阶段的蒙古国留学生中,有78%的调查对象认为汉语结构助词非常难,他们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偏误主要有四类,分别是:误加、遗漏、错用、错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语言本体因素,汉语结构助词本身具有复杂性,蒙古语的负迁移和汉语知识的泛化也会给学习者学习汉语带来影响。2.学习者个体因素,学习者消极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及不适当的学习策略。3.教学因素,教学环境的影响和教学方法的不恰当使用。对偏误进行原因分析后,建议初级阶段的蒙古国留学生加强对学习汉语的兴趣,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运用正确的学习和交际策略,强化汉语语感和语言能力。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并采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的汉语思维,减少母语和目的语的影响,提高教学效果。最后,结合初级阶段蒙古国留学生的学习特征展开教学设计,将教学建议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印证教学建议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数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劳作,土地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更是华夏文明的母体。生活在乡土社会里的中国人,在历史的演进中,孕育出了不同的地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自古代起人类均依河而居,临水而住,衣食住行均离不开河流,可以说每条河流都是我们的母亲河。随着中国发展不断深入,工业农业发展迅猛,所产生的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就近排入河流,造成河流水体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河流发黑恶臭、富营养化,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庄河市境内有碧流河、英那河等九大河流体系,共有中小河流109条。大部分中小河流发源于北部山区,流经丘陵、平原,最后汇入黄
食品级海洋鱼油就是指人们能够服用的鱼体内部全部脂肪的总称,与其他动物脂肪并不相同,鱼油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经过相关临床验证,鱼油中含有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以及
为明确糯小麦扬05G68在改善面条品质方面的应用价值,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利用2种不同筋力市售面粉,研究了添加30%、50%和70%比例的糯小麦扬05G68面粉对干、鲜面条品质指标的影响
以杂交稻国稻6号和常规稻武运粳7号、扬稻6号为材料,于抽穗期进行高温处理,研究不同高温胁迫对水稻花粉活力与籽粒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常温)相比,抽穗期高温胁迫明显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