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口语语块运用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m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集20期不同话题的《非正式会谈》节目语料,依托自建口语语料库,对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口语语块进行运用研究。我们首先将20期节目的视频语料转写为文字语料,利用工具识别语块,同时加以人工辅助来收集有效语块。在借鉴吸收先行研究基础上,从形式和语义功能上将口语语块分为固定语结构、框架结构、习惯搭配类结构、程式结构四大类。通过与以汉语为母语者口语语块运用情况进行对比以及与汉语学习者个体口语语块运用情况的对比,从数据和内容两个方面对汉语学习者的口语语块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在数据方面,着重考察了语块的量变情况和语块的复杂性,得出了以下4条结论:1.从量变情况来说,学习者存在广泛使用语块的现象,且能够较为准确地运用语块;2.从复杂度来看,学习者的语块丰满度较高,但语块覆盖广度稍低于母语者,存在某些语块高度复现的情况;3.在不同类型语块方面,学习者输出的语块类符量由高到低排序为:习惯搭配类结构>程式结构>固定语结构>框架结构,形符量:习惯搭配类结构>程式结构>框架结构>固定语结构;4.学习者个体在使用口语语块的数目和种类、量变情况以及复杂度方面,每个个体在上述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内容方面,主要考察了语块的各类型运用情况以及高频复现的语块,得出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口语语块运用的9大特点:1.语用语义功能相近的语块表现出一定的使用倾向;2.语块的语义表达具有笼统模糊的特点;3.多用表示具体语义的语块,少用表示抽象语义的语块;4.语块体现出语义扩大,功能“泛化”现象;5.多用起衔接功能的填补性词汇;6.话语中自问自答现象较为频繁;7.部分词语重复;8.忽略语块的语用色彩义;9.口语语块的使用具有个人主观性和个体动态差异性。在考察汉语学习者应用口语语块的准确度方面,发现偏误数量较少,偏误率很低。并对偏误情况作了分类,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了成因。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在语块输入、语块内化、语块输出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教学思考,以期对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口语语块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其他文献
桂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得其传统村落受现代经济侵袭较少,村落物质及精神文化遗存真实性较高。这些遗存不仅生动的反映着村民生产生活,更是村落乡土文
探讨了氧化还原条件对钼在钠钙玻璃中着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氧化条件下钼电极在钠钙玻璃中着色较浅,在还原条件下着成淡绿色或淡黄绿色,因此在用钼电极熔制玻璃时必须
作为被科学家列为世界上难解的三大自然之谜之一的“死丘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3600多年前的某一天,位于印度河中央岛屿的一座远古城市的居民几乎在同一时刻全部死去,古城也随之突然毁灭。直到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仁才第一次发现了这座古城的废墟,因城中遍布骷髅,所以称之为“死丘”。  摩亨佐达罗是印度河流域最大的文明古城,位于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卡纳县境内,在当地方言中,摩亨佐达罗的意思是“死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