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得其传统村落受现代经济侵袭较少,村落物质及精神文化遗存真实性较高。这些遗存不仅生动的反映着村民生产生活,更是村落乡土文化的有利表达。就这一作用而言,村落传统公共空间所包含的内容更多:既承载着传统村落文化,又具象的将村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展现在人们眼前,还具有形态各异,功能不同,文化多样的复杂特征。因此,保留公共空间的民族多样性是传统村落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为理论支撑,以大量的桂林地区不同民族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传统公共空间形态开展分类分析,归纳不同民族村落公共空间的特色,继而进一步讨论传统公共空间的保护和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保护规划工作提供思路。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时间为序,归纳出桂林从原始社会至今的多民族产生及演化顺序,以此作为为本文研究的大背景。各民族拥有不同的民族特性,不仅体现在语言服饰上,还反映在村庄公共空间形态上的营造和使用中。由于桂林地区民族众多,分布广泛,桂林传统村落近年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评选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桂林传统保护规划工作也在逐步开展,系统的探索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有针对性的提出保护规划的策略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2)简要阐述桂林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整理桂林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阐明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民族共生共存的双重影响下,桂林传统村落保存现况良好。并对桂林传统村落形态进行分类说明再加以实例分析,探讨其鲜明的地域特征。(3)将桂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类型和特征进行分类分析,指出传统公共空间形态在村落格局中的意义,明确公共空间既是传统村落空间格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村落公共生活的物质载体,更是民族特性的集中表达。(4)依据实地调研情况,进一步的对汉、壮、瑶、侗、苗这五个不同民族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其影响因素,提出虽不同民族其传统公共空间存在差异性,但也体现出文化共融的特征。(5)分析桂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以灵川县江头村这一桂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规划为切入点,探讨传统公共空间的保护原则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