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在脑梗死急性期的变化特点,对比DKI与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评价梗死核心区的能力,探索DKI与DWI不同表现区域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揭示DK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及评估预后中的价值,并探讨其可能机制。对象与方法:(1)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除常规MRI扫描外,还进行DWI、DKI、MRA、DSC-PWI(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enhanced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DSC-PWI)扫描。分别获得ADC、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平均峰度系数(mean kurtosis,MK)、轴向峰度系数(axial kurtosis,AK)和径向峰度系数(radial kurtosis,RK)参数图,测量患侧与健侧相应的参数值,并计算各参数值的变化率。(2)其中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纵向随访研究,MRI检查时间分别为24小时内、5-7天、30天后,将所有病灶按照大小分为小病灶(Dmax<1cm)和大病灶(Dmax≥1cm)两组,小病灶组进行计数比较,大病组测量病灶的体积大小。(3)其中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共包含32个大病灶,根据MD与MK参数图所示异常范围的一致程度,分为MD/MK匹配与MD/MK错配两组,错配组病灶由内向外依次分为病灶中心区、错配区及边缘区,而匹配组无错配区,由内向外依次为病灶中心区、边缘区,分别测量两组患者不同区域脑组织内各灌注血流动力学参数值(MTT、TTP、CBF、CBV值),以对侧脑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包:分析脑梗死急性期各扩散、峰度参数值患侧与健侧的差异,并比较各参数值变化率间的差异;分析大病灶组急性期各扩散、峰度参数图所示病灶体积的差异,并比较急性期各参数图病灶体积与随访最终体积的相关性,分析小病灶组急性期各参数图与随访最终阳性病灶数目的一致性;分析急性期脑梗死患者MD/MK匹配与错配两组间不同区域各灌注血流动力学参数值的差异,并比较各组内不同区域间各灌注参数值间的差异。结果:(1)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灶内各扩散参数ADC、MD值减低,而各峰度参数MK、AK、RK值增高(P值均<0.001),且各峰度参数的变化率大于各扩散参数的变化率(P值均<0.001),同类参数的变化率相比,扩散参数ADC与MD值的变化率无统计学差异,峰度参数除AK与RK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5),余峰度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病灶组急性期各扩散、峰度参数图所示的病灶体积无统计学差异(H=8.506,P>0.05),复查T2WI显示的病灶体积与急性期各扩散、峰度参数显示的病灶体积均呈正相关(P值均<0.001),其中与扩散参数ADC、MD图的体积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61、0.775,与峰度参数MK、AK、RK图的体积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0.869、0.870;小病灶组急性期各峰度参数图较各扩散参数图与最终T2WI图显示的阳性病灶数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前者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3)急性期MD、MK异常范围划分的不同区域的脑组织较对侧均表现为MTT、TTP值延长,CBF、CBV值减低(P值均<0.05),病灶中心区与错配区之间,仅CBF值存在差异,表现为前者较后者减低(P值<0.05);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区之间,TTP、CBF、CBV值均存在差异,分别表现为前者较后者延长、减低、减低(P值均<0.05);病灶错配区与边缘区之间,仅CBV值存在差异,表现为前者较后者减低(P值<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DKI较传统DWI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病灶信息,有助于对病灶的早期诊断,尤其是MK参数图;急性脑梗死患者峰度参数较扩散参数能更准确的评价梗死核心区,更易于脑梗死早期预测病灶的最终转变;急性脑梗死患者MD异常范围内,MK异常的中心区较MK正常的错配区具有更低的CBF值,提示MK可以分级MD内部处于不同代谢状态的组织结构改变,为DKI能够准确地评价梗死核心区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IP的准确定义提供了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