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提高空气质量,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小气候等功效,在维持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构建生态城市的重点。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格局现状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有助于为城市绿地系统格局优化和进一步的生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借助Google Earth获取比例为1:2818的成都市卫星图片,运用CAD、Photoshop等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城市绿地图像资料。以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借助Arcview软件的Patch Analyst分析功能,从城市绿地建设技术指标和绿地景观格局两方面入手,选用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及14个景观格局指数,对成都市中心城区现有绿地建设水平进行分析,探讨了成都市绿化系统在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以及绿地空间布局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在中小尺度上分别对圈层式环路之间和城市各行政分区之间的绿地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说明了各环路之间和各行政分区之间绿地建设水平存在差异,定性的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在中心城区绿地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适宜性分析,提出了绿地景观格局优化的建议。研究结果可以为成都市建成区绿地的改造、扩建城区绿地系统的规划以及成都市绿地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成都市绿地总面积较大(约22544hm~2),绿化覆盖率(37.73%)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23m~2)离园林城市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成都市绿地斑块数量较多,但以面积≤0.2hm~2的附属绿地占据绝对优势(70.46%),城市中缺少大面积绿地,面积≥1hm~2大型绿地斑块与面积在0.3~1hm~2之间的大中型绿地斑块所占数量比例之和仅为25.21%,其中还不乏大量城郊的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2)城市绿地斑块的形状指数、分维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98、1.160和1.388,说明绿地斑块形状规整,景观多样性低。分析各功能绿地斑块的结果表明,防护绿地的斑块密度指数较高(2.287),因此景观破碎化程度高,防护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廊道绿地的廊道密度指数和网络连接度低,分别为37.99m/hm~2和0.439,说明廊道绿地缺乏较好的连接,未形成良好的网络结构。从各环路之间均存在的绿地类型来看,三环各类型绿地的平均斑块面积都大于一、二环,且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比一、二环低,景观多样性高于二者,但三环同样存在以附属绿地数量占绝对优势的问题,说明城市化进程已经在三环全面展开。各行政分区性质不同,绿地建设也存在着差异。青羊区作为文化中心,公园绿地所占数量、面积比例都较大;高新区、武侯区作为主要的商业居住区,以小面积附属绿地斑块占绝对优势,导致斑块破碎化程度最高,分别为1.957和1.373。作为老工业区的成华区,公园绿地数量少,所占面积小,防护绿地明显不足,且破碎化程度高;锦江区因城郊绿地和以风景林地为主的其他绿地的面积占据了该区绿地总面积的绝大部分,使得各类型绿地景观的面积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多样性(4.098)较其他几区低。(3)适宜性分析表明,城市核心区内硬质铺装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面积,只有少数零星分布在城市中和城市道路河网周围的沙石表面及人工透水铺装较为适宜作为绿化用地。城市绿地建设适宜用地主要集中在城市三环边界和绕城高速路内的地带,这部分土地在进行绿地建设时,投入成本相对较少。(4)通过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优化,城市绿地质量水平可得以提高。绿地面积增加,绿地斑块破碎化程度降低,连接度有所提高。采用块、廊、楔、园、带贯通,点、线、面、环、网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带——七楔——三环——多园”的绿地布局构架。外环绿带串起城市中心区外围的几个大型森林公园和风景林地,可形成城市的自然屏障,防止城市无限蔓延;楔形绿地插入城中,将起到连通作用,加强城乡自然元素的联系,也防止城市扩展轴的合并;河流廊道、圈层式道路及城市扩展轴上绿地的完善,将较好的连接起分布于城市中的各类型绿地,构成网络结构的框架,可加强物质和能量流动,促进生态功能的稳定,形成相对稳定的景观格局,丰富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