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重度创伤性休克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和肠道黏膜S-IgA的时相性变化,为休克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创伤、放血制造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将64只12周龄的SD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组)、B组(休克组)和C组(复苏组)。B组又依休克30min、60min、90min分为B-Ⅰ、B-Ⅱ、B-Ⅲ等3个亚组,复苏组又依复苏成功后0h、1h、2h、4h分为C-Ⅰ、C-Ⅱ、C-Ⅲ、C-Ⅳ等4个亚组,每组8只动物。复苏组:用抽出的血液加等量放血量的林格液体经股静脉回输进行复苏,30min内以1.0~1.5ml/min的速度回输,以血压恢复至放血前的90%或以上为复苏成功。对照组仅行颈动静脉和股静脉穿刺插管,不放血仅取材;其他各组在达到重度创伤性休克后的各实验相和复苏后的各实验相取材。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6、TNF-α、肠道粘液S-IgA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肠绒毛的S-IgA的表达。HE染色观察胃肠道绒毛的形态变化。所有数据均由SPSS 16.0软件处理,有关统计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1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后,TNF-α在休克30min门静脉及下腔静脉中水平均无明显升高,休克60min后门静脉TNF-a开始升高,与对照组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休克90min下腔静脉中TNF-a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复苏1h后达到峰值,与对照组有极明显的差异(P<0.01),复苏2h后开始缓慢下降,门静脉先于下腔静脉升高,但下腔静脉中升高的水平要高于门静脉。IL-6在休克90min之前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的升高,无显著差异(P>0.05);复苏0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之后IL-6的含量持续上升,在复苏2h时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有极为显著的差异(P<0.01),后逐渐缓慢下降,在复苏4h时其含量仍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下腔静脉血中含量也较门静脉血高,且变化的趋势一致。2小肠粘膜S-IgA阳性细胞表现为细胞浆染色为深浅不一的棕褐色颗粒,其数量多少及染色深浅代表表达量的高低。IgA+浆细胞数在B-Ⅰ组开始就有明显降低,并且随时间延迟而逐渐降低,直到复苏成功后的4h虽然才有所回升,但较对照组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粘膜中S-IgA主要位于肠粘膜固有层中。S-IgA含量在B-Ⅱ组才开始明显降低,随时间延迟而逐渐降低,直到复苏成功后的4h虽然才有所缓慢回升,但较对照组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IgA+浆细胞数与S-IgA含量相比较,前者降低早且速度较快,二者均在复苏成功后4小时才始见缓慢回升。3胃肠道黏膜病理所见,随着休克的加深逐渐出现绒毛水肿、脱落和坏死,在复苏成功后2h起个别肠粘膜即出现修复现象,4h部分肠绒毛已修复,固有层纤维组织增生。结论1本研究所复制的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具备了可复制性、可控性、可靠性、稳定性等要求,复制是成功的。2肠道S-IgA的含量随休克期的延长而下降,即使及时纠正休克,也只有在复苏后4h才出现缓慢回升的趋势。3肠道IgA+浆细胞、S-IgA与TNF-a、IL-6的含量的改变呈负相关,随着肠道IgA+浆细胞、S-IgA含量下降,血清内TNF-A、IL-6的含量逐渐升高,由此证明TNF-a、IL-6是内毒素和细菌移位的致炎因子之一。TNF-a、IL-6与S-IgA相互作用,呈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细胞因子“瀑布样”级联反应及S-IgA的进一步下降,进而加倍肠道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