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构中的主体想象——格非的“历史”书写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327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后期,新“历史”小说兴起。本文认为,在形式的角度上,“新”的最大体现就在于后文本与前文本的关系上。在传统历史叙事中,后文本紧紧依附于前文本,但在新“历史”小说中,对前文本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这种差别令两者建构历史的“想象”方式截然不同:前者的“想象”尽量与前文本的描述和成规相符;后者的“想象”则只是把前文本作为一个标示时间的舞台,它的后文本中并没带有前文本太多的材料,更多的是由作者的经验和记忆补充。  格非的历史书写是新“历史”小说的代表文本,透过他的“想象”可以发现新“历史”小说的一些特点。他的历史“想象”可以分为两方面:“对历史”的思考和“历史内”的聚焦。  前两章讨论的是“对历史”的思考,即格非用文学寓言的形式对历史自身进行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包括两个立足点:历史能否完整地被人所感知,以及历史的发生是否有着确定的路线,即关于历史的认识论和发生论。在历史的认识论上,格非的文本中显示出,一些历史由于前人的隐瞒或漠视而出现起源的缺失,难以完整地认识,一方面,留下的空白导致人们无法在历史中找出恰当的真相说明而陷入困惑和恐慌之中;另一方面,空白也产生了多重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离事实更远从而出现认识的错位。在历史的发生论上,“偶然”作为主题出现在格非的文本中,一是在事态正常发展序列中插入的偶然因素,即使它很微小也能产生很大的能量令历史变向;二是在事态发展某个时刻的可能选择的偶然性,它意味着历史的走向充满不确定性。  第三章讨论的是“历史内”的聚焦,即格非对于“历史”的书写方式和关注重心。在书写方式上,作者主体的经验直觉也投射到“历史”之中,对后文本进行填充,从而形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式的书写。在关注重心上,首先,在反映社会状况与个人存在两者之间,格非更注重后者,强调文学中“历史”的摄像头应该放在个人身上;其次,当“历史”涉及到社会状况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制,更应该注意到其表层下的暗流。本文以格非的《风琴》、《边缘》以及《人面桃花》作为案例分析,观察格非是如何进行操作的。  本文试图以“历史”的角度解析格非:他的作品既是文学,又是一种诗性的历史哲学,同时其历史观的呈现也带有一个变化时代的印记。
其他文献
探究式语文课堂应该是: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能在探索中创新,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为此
中国古代戏曲教育史表明,师徒传承戏曲教育模式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戏曲表演艺术得以发扬光大。因此,对师徒传承戏曲教育模式的重新认识,有助于对现今学校戏曲教育体制深刻
课堂教学文化是数学课堂教学特有的文化,它是一种特殊文化、综合性文化、情境性文化,持久性文化和以理性思维为主流的文化。数学课堂数学文化建设应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
文儒思想是开元天宝时期特有的以礼乐为核心的、文与儒有机结合的儒学思想。盛唐之音的审美特质、盛唐诗学观念的产生、变化和消退,是与文儒思想观念的盛衰消长相始终的。本文
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四位导演先后对苏童小说进行过电影改编。具体改编情况是:张艺谋将小说《妻妾成群》(1989)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李少红将小说《红粉》(1991)
<正>从2013年狼真的来了,至2015年的断崖式下跌,仅仅两年多时间,就把纸媒从曾经的辉煌一下子打入冰点。当众多报媒还正在扭扭捏捏着探讨媒体融合的前景时,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
反腐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迅速出现兴盛的创作局面,成为文坛上重要的文学现象。它持续将近十年的时间。其社会影响之大,远远超出同时期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  本论文的
关于油画作品《记忆之碎片》之解读不经意间,一切都成为过往。曾经的文化,曾经的传统,曾经的美好,都一一由清晰逐渐变的模糊,悄悄地离我们远去,化作残存的碎片,坠落于历史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如人生、人性、命运、情爱等等,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样就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作家的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