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成为生活常态,促使很多“文明病”的产生。而现如今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孩子久坐不动的生活状态较为突出。2010全国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总体上有所改善,但7-18岁中小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指标依然处于下滑趋势。针对此现象很多研究证实,积极和规律的身体锻炼能够促进青少年体质的提高,且在学校环境下培养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习惯可以促进青少年成年后的健康锻炼行为。目前,有学者通过运动干预的形式来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身体活动,如有氧运动、高强度间歇运动、体育游戏、传统力量练习等。这些运动干预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更多学者已开始探究认知理论与运动干预的结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促进,如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看作动态的连续体,从无动机到外在动机、内摄动机、认同动机、内在动机直至自主动动机的过程都会伴随着个体行为的变化。而体育游戏因趣味性、娱乐性较强而更适合初中学生的身心需求。因此,我们推测体育游戏活动可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动机,进而促进初中生身体活动和运动参与行为。综上所述,本研究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通过功能性体育游戏与传统腹背力量练习对初中生身心锻炼效果的比较,探究功能性体育游戏干预提高运动的能力,其伴随动机的变化对行为的保持的影响。研究方法:整班抽样法,抽取两个班学生(实验班:N=46,年龄:13.41±0.69;对照班:N=46,年龄:13.46±0.69)。本文用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功能性体育游戏活动的形式对初中生锻炼动机和身体活动行为促进的准实验研究。运用锻炼动机量表、锻炼行为阶段量表、身体活动评价量表、七天身体活动记录问卷来测量初中生参与锻炼的原因,锻炼行为阶段,身体活动水平及身体素质。并对其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研究结果:①实验干预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锻炼动机都有所提高,两个班的锻炼自主动机具有差异性(2.96±4.57 vs 0.53±5.02,P=0.019<0.05),且实验班学生的认同动机和内在动机的人数明显增多;②实验干预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力量和平衡各项指标不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干预后,两个班学生的引体向上(P=0.371)、坐位体前屈(P=0.373)不具显著性(P>0.05),而仰卧起坐具有显著提高(7.83±6.18 vs 13.30±4.62,P=0.002<0.01),且对照班的仰卧起坐成绩高于实验班,巴氏平衡具有显著性(20.38±16.93 vs 2.67±8.63,P=0.00<0.01),且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③实验干预后,两班身体活动水平提高但不具差异性(0.15±0.47 vs-0.04±0.47,P=0.050),两个班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明显增多(256.53±220.29 vs 55.92±103.42,P=0.000<0.001);两班学生在运动时间、频率、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实验班学生的提高优于对照班学生;④实验干预后,两个班行为阶段明显提高(0.78±1.03 vs 0.02±1.47,P=0.004<0.01),6个月后对两个班行为阶段回访,与实验干预前比较锻炼行为依然提高(2.93±1.10 vs 2.33±1.14,P=0.012<0.05),且实验班保持性优于对照班。研究结论:实验干预后,功能性体育游戏和腹背力量练习可促进锻炼动机的提高,且体育游戏的效果优于腹背力量练习;实验干预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初中生力量和平衡素质有所提高,但对照班成绩提高略快;实验干预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身体活动与运动时、频、度,运动能量消耗及锻炼行为均提高,但实验班效果更明显;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功能性体育游戏可更好的提高锻炼动机和行为。因此,功能性体育游戏在未来塑造青少年锻炼行为习得的心理机制需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