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北京市海淀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之一——《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居民点整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究。 近3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许多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制定了“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政策,决定走小城镇的城市化道路。这种城市化模式造成小城镇占地过多,人均用地标准高,浪费土地资源,无法发挥产业的聚集优势,也容易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城市化过程中十分重视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以构建城市发展中边缘部分的重要节点,承担和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与功能,在这一地带内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 城市化路径选择的直接原因是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实施是否经济的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公共投入,在社会和生态方面带来失地农民、环境污染等众多问题。同时,城市化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若能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成本与效益加以界定和分析,或许就可对城市发展的经济合理性做出判断。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合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配合城市规划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农村居民点整合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成本和效益,为未来城市土地扩展的合理目标和速度提供依据,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研究农村居民点整合的成本与效益对于整个城市化进程的成本与效益研究以及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试图借鉴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整合的成本和效益,对其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成本与效益做出界定。分别剖析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合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成本与效益的特性,构建农村居民点整合成本效益分析的分类体系。希望能揭示农村居民点整合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经济增长、政府财政收支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本文还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实际的应用。实证研究主要是对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农村居民点整合的两个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分析和对比,通过GIS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软件等手段定量研究两方案中农村居民点整合的经济、社会、环境成本和效益,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两个方案做出优劣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