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程度、远期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质量、肿瘤复发与进展;分析岩斜区脑膜瘤全切除及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1991年7月~2010年4月由袁贤瑞教授主刀的71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术前影像学及术中观察确定肿瘤位置起源于岩尖斜坡区,术后均经病理确诊为脑膜瘤。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偏瘫、颅神经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等,平均病程32±30月。术前影像学资料显示肿瘤平均直径44.44±11.25mm,岩斜蝶型30例,占42.1%;斜坡型13例,占18.8%;岩斜型28例,占39.1%。65例(91.3%)采用乙状窦后入路,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3例,眶颧额颞入路1例,乙状窦后联合翼点入路1例,乙状窦后入路联合横窦上天幕入路1例。术后对患者定期随访,详细记录神经功能状况、生活质量、头部MRI或CT检查结果并填于随访表中。单因素分析肿瘤全切除与肿瘤分型、大小、质地、侵犯海绵窦与否、挤压脑干程度之间的关系。单因素分析患者远期生活质量与肿瘤大小、类型、质地、是否侵犯海绵窦、脑干挤压程度、性别、年龄、术前生活质量评分及肿瘤切除程度的关系。结果:肿瘤全切除48例(67.6%),均为SimpsonⅡ级切除,Ⅲ级切除8例(11.3%),Ⅳ级切除14例(19.7%),V级切除1例(1.4%)。手术死亡病例1例(死亡率1.4%)。术后有随访64例,平均随访时间60.7±47.5月。64例患者中因各种原因死亡7例,其中4例死于脑膜瘤进展,另3例死于非脑膜瘤疾病。生活质量KPS评分平均83.2分(60~100分),其中生活质量评分优秀者(80~100分)66.7%,良好者(60~70分)31.6%,差者(10~50分)1.7%。术后2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生率为33.8%。永久性致残患者15例,致残率为25.4%。45例得到随访的全切除患者,在平均随访60.7月内,复发6例,复发率为13.3%。19例得到随访的肿瘤残留患者,在平均随访52.0月内,肿瘤进展8例,进展率42.2%,其中4例死亡。肿瘤大小(P=0.028)、类型(P=0.001)、质地(P=0.023)、侵犯海绵窦(P=0.014)是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相关因素。全切除率:岩斜型(92.9%)高于斜坡型(61.5%)高于岩斜蝶型(46.7%);肿瘤未侵犯海绵窦高于肿瘤侵犯海绵窦(全切除率分别为84.3%和25%)。患者远期生活质量与肿瘤类型(P=0.03)、累及海绵窦(P=0.002)、质地(P<0.05)、脑干挤压程度(P<0.001)、术前生活质量(P=0.047)及肿瘤切除程度(P=0.024)显著相关。岩斜蝶型脑膜瘤生活质量最差,其次为斜坡型,岩斜型生活质量相对较好。肿瘤侵犯海绵窦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显著低于肿瘤未侵犯海绵窦患者。肿瘤挤压脑干程度也显著影响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挤压程度越重,患者生活质量越差。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患者术前生活质量成正相关关系。肿瘤全切除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明显高于肿瘤未能全切除患者。而患者远期生活质量与肿瘤大小、性别、年龄之间无统计学相关关系。结论:1.岩斜区脑膜瘤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2.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程度与肿瘤大小、类型、质地、累及海绵窦与否显著相关;3.岩斜区脑膜瘤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生活质量相对较差,远期生活质量与肿瘤切除程度、类型、质地、是否侵犯海绵窦、脑干挤压程度及术前生活质量显著相关,与肿瘤大小无显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