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毫米波分频器及自动频率校准设计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012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5G系统等无线系统中的重要器件,频率综合器(Frequency synthesizer,FS)不仅可以作为通信系统的稳定本振,而且还提供精确的时钟信号。本文直接面向5G毫米波锁相环(Phase-locked loop,PLL)频率综合器,侧重研究了5G毫米波锁相环中的分频器和自动频率校准结构。本文首先讨论了频率综合器,基于锁相环的性能需求,选定电荷泵锁相环,并讨论其工作原理,分析线性化模型,得出噪声模型,再根据最大相位裕度确定了环路参数,最终确定锁相环频率综合器的具体结构。其中,分频链路采用模拟和数字分频器级联的结构,降低了芯片功耗,并减少了芯片面积。然后讨论了基于注入锁定的预分频器,介绍了注入锁定分频器的工作原理,并设计了两款预分频器。其中,3分频结构的注入管源极直接与交叉耦合管栅极相连,提高了注入效率,扩大了锁定范围。对预分频器中涉及到的有源和无源器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确定各个模块的参数,给出预分频器的版图和设计结果。接着对数字分频器进行分类,分析讨论了电流模式逻辑和真单相时钟分频器的优劣,设计了基于电流模式逻辑的差分4分频器和基于真单相时钟的单端16分频器,并给出芯片的测试方案和结果。此外,设计了将门电路融于分频电路的双模分频器,提高了分频电路的最高工作频率,降低了分频电路的功耗,并给出版图和设计结果。最后,设计了采用2分法搜索算法的自动频率校准结构,加快了对压控振荡器子带的寻找,减小了锁相环的锁定时间。通过编写Verilog代码,设计了自动频率校准结构。本文采用0.18um CMOS工艺,设计了一款工作于5G毫米波频段的分频链路和自动频率校准结构,并对其中的部分器件进行了流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4分频器中电流模式逻辑结构的自谐振频率为2.056GHz,分频范围至少覆盖4.8GHz-10GHz,1.2V供电电压下总功耗为7.6m W,芯片核心面积为0.24×0.14mm~2;16分频器中的真单相时钟自谐振频率为92MHz,最高工作频率为2.2GHz,核心面积为0.4×0.06mm~2,功耗为2.4m W。设计的5G毫米波分频链路在0d Bm信号幅度注入时,锁定范围为24-30GHz,芯片面积为0.9×0.8mm~2。基于采用2分法搜索算法,设计了自动频率校准结构,其校准时间在16us以内。
其他文献
低功耗广域网(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LPWAN)作为一种无线通信技术,为物联网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基础,由于具有低功耗、低成本与低吞吐量的特点,LPWAN能够实现海量物联网设备的接入。同时,LPWAN也可应用于大规模接入和低功耗等应用场景,诸如智能电网、智能城市、环境监测等应用。由于LoRa作为LPWAN技术中最前沿的技术之一,本文考虑对其展开深入研究。首先,本文论述
可见光通信(VLC)具有频谱资源丰富、保密性好、成本低、能耗小等优点,因而成为近年来无线通信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针对MIMO-VLC系统的空时编码方案,研究了空时分组码、低功耗空时分组码、空时分组码与空间调制的结合和超正交空时格码的设计方案。主要工作如下,一、将传统MIMO系统中的空时分组码方案,推广到MIMO-VLC场景。结合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特点,针对MIMO-VLC系统,给出了两种将传统的空时分
在各类智能终端大范围普及的现代社会,伴随着云虚拟现实、物联网工业自动化、远程全息无人系统、数字孪生体域网等新型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无线通信业务需求已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然而,日益紧缺的传统射频频谱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急剧增长的数据传输速率需求。此时,光无线通信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崭露头角,能够提供丰富的频谱资源、支持超高速的数据速率、满足未来移动通信高速业务场景需求,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无线传输技术。但
如今,越来越多的移动应用程序需要高计算能力才能提供智能服务。然而,移动设备通常具有非常有限的计算能力和电池容量,并且难以通过密集计算来支持这些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移动边缘计算(Mobile-Edge Computing,MEC)作为一种有前途的解决方案被提出,它可以在网络边缘为移动用户提供计算服务。数据压缩技术可以减少数据大小,进而减少传输过程中的时延和能耗。本学位论文将数据压缩理论融入MEC
随着通信速率需求的日益增长,毫米波频段大量的频谱资源被逐渐重视。目前,毫米波频段功率放大器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在部分产品中得以应用。然而,在实现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和面向特定应用的功率放大器上仍有许多实际问题值得研究。本文在回顾毫米波功率放大器设计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接收频带噪声抑制、宽带工作和d B线性功率检测等方向。为了满足Ka频段5G毫米波和卫星通信相控阵应用的需求,本文介绍了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通信系统重要一环的天线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无线通信应用中对天线的要求日趋宽带化和小型化。在实际应用中,传统天线的参数往往难以满足应用要求,电阻加载作为实现天线小型化及展宽天线带宽的手段在天线设计中应用广泛。单极子天线因其全向辐射、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等优点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工作频率的降低,能够实现有效工作的单极子天线尺寸也会随着波长增加而变大,极大限制了
数字编码和可编程超表面因其强大的电磁调控能力和信息携载能力,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波达角估计(DOA)作为阵列信号处理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广泛应用于国防和国民经济等诸多领域。本文将可编程超表面应用于波达角估计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可编程电磁超表面技术的波达角估计算法,从理论的分析推导,到电磁全波仿真与理论计算的联合分析,再到全波仿真与电路级的联合仿真,最后通过验证性
随着国内外5G通信技术的发展,毫米波移动通信因其大带宽、低延时越来越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研究热点。目前毫米波大规模MIMO收发系统大多是采用发射通道和接收通道数目相同的对称性设计。由于传统的对称架构的收发系统在性能、功耗、成本以及系统复杂度上难以达到平衡,近期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提出一种新型的非对称传输的解决方案,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依据非对称架构移动通信系统的思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5G通信系统的Sub-6GHz频段已经实现商用,为了进一步满足日益剧增的数据业务需求,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毫米波频段。作为5G通信系统的候选频段,毫米波具有丰富的频谱资源。2017年7月,中国已经将26GHz和39GHz作为5G毫米波的实验频段,本文针对39GHz频段5G通信系统中的毫米波射频前端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收发机结构以及射频前端的具体指标要求,论文主要对毫米波
波束调控超表面通过可编程控制的反射来重新配置无线传播环境,有助于降低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复杂度、功耗及硬件成本。波束调控超表面灵活性高,且与无线通信系统兼容,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电磁场理论,若超表面的每个单元引入适当的相位补偿,即可控制控反射波的传播方向。论文基于此,设计出5GHz及39GHz频段的1-bit控制的单波束调控超表面,并进行加工测试。本文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