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GHz频段5G毫米波射频前端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a1b1b1ccdd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5G通信系统的Sub-6GHz频段已经实现商用,为了进一步满足日益剧增的数据业务需求,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毫米波频段。作为5G通信系统的候选频段,毫米波具有丰富的频谱资源。2017年7月,中国已经将26GHz和39GHz作为5G毫米波的实验频段,本文针对39GHz频段5G通信系统中的毫米波射频前端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收发机结构以及射频前端的具体指标要求,论文主要对毫米波射频前端的本振模块和收发通道模块进行了设计,其中收发机前端采用超外差结构方案,本振模块采用锁相环频率合成方案。首先设计了一个频率输出范围为29.2~36GHz的本振模块,采用内部集成VCO的PLL芯片输出Ku频段信号,再通过后级的滤波放大以及倍频达到Ka频段输出信号。该本振模块在32GHz处输出功率为8.8dBm,相位噪声在1 KHz频偏处低于-90dBc/Hz,1 KHz~10 MHz频偏范围内积分相噪为-42dBc,满足设计指标要求。然后通过对收发机前端的链路预算和仿真,并对低噪放、功放、混频器、滤波器等主要器件进行设计和测试,完成了单通道收发机前端的实物加工和测试。该前端的射频通带为38~40GHz,中频频率为5.8GHz,带宽为400 MHz,发射链路带内增益约为23dB,带内增益平坦度约为3dB;接收链路带内增益约为21dB,带内增益平坦度约为3dB。论文中还对收发通道的1d B压缩点、三阶截点、带外杂散、EVM、ACPR等性能参数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毫米波收发机前端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其他文献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是5G移动通信系统实现高频谱效率和高可靠性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基站端配置数十乃至上百的天线能够提高空间分辨率和频谱效率,使得基站同时为更多的用户进行服务。传统的大规模MIMO系统基于集中式架构设计,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原始数据交互与汇聚,随着天线数量增多,中央处理单元面临总线带宽过大和计算复杂度过高等问题。同时,
MIMO传输因为其极高的频谱利用率成为5G和6G需要进一步扩大使用规模的技术。由于传统的MIMO预编码发送与检测方案,都是基于系统参量的统计模型而设计的,但是系统参量的实际运行并不完全与统计模型吻合,这就使得基于模型设计的发送与检测方案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学术界提出使用基于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来获得与系统实际场景高度吻合的发送与接收方案。论文围绕MIMO预编码与用户配对问题,研究
低功耗广域网(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LPWAN)作为一种无线通信技术,为物联网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基础,由于具有低功耗、低成本与低吞吐量的特点,LPWAN能够实现海量物联网设备的接入。同时,LPWAN也可应用于大规模接入和低功耗等应用场景,诸如智能电网、智能城市、环境监测等应用。由于LoRa作为LPWAN技术中最前沿的技术之一,本文考虑对其展开深入研究。首先,本文论述
可见光通信(VLC)具有频谱资源丰富、保密性好、成本低、能耗小等优点,因而成为近年来无线通信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针对MIMO-VLC系统的空时编码方案,研究了空时分组码、低功耗空时分组码、空时分组码与空间调制的结合和超正交空时格码的设计方案。主要工作如下,一、将传统MIMO系统中的空时分组码方案,推广到MIMO-VLC场景。结合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特点,针对MIMO-VLC系统,给出了两种将传统的空时分
在各类智能终端大范围普及的现代社会,伴随着云虚拟现实、物联网工业自动化、远程全息无人系统、数字孪生体域网等新型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无线通信业务需求已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然而,日益紧缺的传统射频频谱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急剧增长的数据传输速率需求。此时,光无线通信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崭露头角,能够提供丰富的频谱资源、支持超高速的数据速率、满足未来移动通信高速业务场景需求,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无线传输技术。但
如今,越来越多的移动应用程序需要高计算能力才能提供智能服务。然而,移动设备通常具有非常有限的计算能力和电池容量,并且难以通过密集计算来支持这些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移动边缘计算(Mobile-Edge Computing,MEC)作为一种有前途的解决方案被提出,它可以在网络边缘为移动用户提供计算服务。数据压缩技术可以减少数据大小,进而减少传输过程中的时延和能耗。本学位论文将数据压缩理论融入MEC
随着通信速率需求的日益增长,毫米波频段大量的频谱资源被逐渐重视。目前,毫米波频段功率放大器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在部分产品中得以应用。然而,在实现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和面向特定应用的功率放大器上仍有许多实际问题值得研究。本文在回顾毫米波功率放大器设计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接收频带噪声抑制、宽带工作和d B线性功率检测等方向。为了满足Ka频段5G毫米波和卫星通信相控阵应用的需求,本文介绍了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通信系统重要一环的天线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无线通信应用中对天线的要求日趋宽带化和小型化。在实际应用中,传统天线的参数往往难以满足应用要求,电阻加载作为实现天线小型化及展宽天线带宽的手段在天线设计中应用广泛。单极子天线因其全向辐射、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等优点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工作频率的降低,能够实现有效工作的单极子天线尺寸也会随着波长增加而变大,极大限制了
数字编码和可编程超表面因其强大的电磁调控能力和信息携载能力,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波达角估计(DOA)作为阵列信号处理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广泛应用于国防和国民经济等诸多领域。本文将可编程超表面应用于波达角估计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可编程电磁超表面技术的波达角估计算法,从理论的分析推导,到电磁全波仿真与理论计算的联合分析,再到全波仿真与电路级的联合仿真,最后通过验证性
随着国内外5G通信技术的发展,毫米波移动通信因其大带宽、低延时越来越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研究热点。目前毫米波大规模MIMO收发系统大多是采用发射通道和接收通道数目相同的对称性设计。由于传统的对称架构的收发系统在性能、功耗、成本以及系统复杂度上难以达到平衡,近期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提出一种新型的非对称传输的解决方案,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依据非对称架构移动通信系统的思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