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将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涨幅控制在4%左右,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通货膨胀问题不仅加剧了公众对经济形势的关注,也引起了诸多学者对通货膨胀监测问题及宏观政策取向的探讨。控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决策的主要目标之一,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会造成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市场价格扭曲等问题,不利于经济的运行。对通货膨胀的成因、传导机制及监测调控问题的研究,历来都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一种测定转折点日期的非参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新型扩散指数的构造。该方法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基本概念并结合了Bry和Boschan的转折点判别基本准则。这些准则对峰-谷交替、扩张和收缩阶段及整个周期的持续期间施加约束。该算法经过改进还可以应用于测定增长周期的转折点,并可以通过限制振幅的大小避免较小波动对周期研究的影响。本文运用上述非参数方法测定了1990年以来我国物价周期波动的转折点,研究对象为1990~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比增长率月度指标。1990年1月到2012年9月中国物价水平变化的动态路径可以分为5个周期,各个周期在波动幅度和持续时间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一时期物价波动的扩张阶段平均持续期为30.4个月,衰退阶段的平均持续期为24.2个月,表现出非对称的特征。扩张阶段和衰退阶段的陡度分别为0.328和0.461,表明物价水平的上升相对于下降来讲偏慢一些。在此基础上,论文利用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基准筛选出的物价一致指标组、长先行指标组和短先行指标组,并利用上述非参数方法构造三组扩散指数。其中非参数方法得到的新型扩散指数本质上是扩张概率或衰退概率。结合三组扩散指数的比较结果和利用相同指标建立的三组合成指数的走势来看,2012年上半年我国物价水平会出现一些波动,但总体处于温和通胀的状态。物价水平在2012年底之前不会出现大幅上涨。论文运用2002年至2012年与我国物价波动相关的经济指标月度数据建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成本因素、国际因素、需求因素与货币因素是影响我国物价波动的主要动因,这四种因素在历次物价波动周期中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2002年至今,需求因素一直是影响我国物价的最重要的因素,而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国内资源短缺约束,成本与国际因素的作用逐渐增强。尤其在最近一轮的物价大幅下跌与上涨过程中,国际经济环境的更迭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及相关政策的变化都会对我国的总体价格水平造成冲击。对影响物价各因素的未来走势分别进行分析。首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具有明显的食品价格驱动特点,由于预期猪肉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在第三季会有回升的可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升的压力依然存在。其次,由于石油等初级产品以及多种原材料价格仍然较高,且国际流动性过剩问题仍在持续,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也没有消除。再次,由于国内资源与能源短缺的约束,以及国内将要实行的节能减排改革政策的影响,生产要素成本短时间内不会有较大的回落。加上我国目前为刺激经济发展而实施的适度放宽的货币政策,这些都表明我国将会经历一段温和通胀时期。最后,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减弱了需求因素的影响,需求的平稳有利于促进物价水平的稳定。综合以上分析,2012年我国物价会有小幅波动,总体处于温和通胀的状态。为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首先应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价格入手,控制其价格的过快上涨;促进企业技术革新与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缓解生产要素成本提高的压力:尽快完善对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的储备体系,以应对输入性通胀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要继续坚持对经济形势和物价水平的监测,以适时调整相应的政策,保障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与有效性,在保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同时维持物价水平的稳定。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1)借鉴国外学者提出的非参数方法,确定以物价指数表示的通货膨胀周期的转折点,以研究中国通货膨胀周期波动的特征。(2)依据上述算法,从概率的角度构造扩散指数,从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扩散指数的构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