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血瘀证是一组独具特色的症候群,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其涉及面广,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都有血瘀证的出现。血瘀学说是中医所特有的。有关中医血瘀和血瘀证本质的一些现代科学认识主要有: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血栓形成、代谢失调、免疫功能障碍、体液调节功能和内分泌紊乱、血液流变性障碍。现代医学没有某一个具体的疾病与中医的血瘀证相对应。但是,很多疾病都有与血瘀证相关的表现。而这些疾病,有的发病率高、有的致死率高,有的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我们通过模拟寒凝血瘀这一血瘀证的模型,科学阐明艾灸不同穴位的不同效应和作用,比较不同疗程的治疗效果,探讨腧穴主治特异性,揭示膈俞的活血化瘀机制,为临床选穴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本实验以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为观察对象,研究膈俞作为血会的活血化瘀机制,通过血会膈俞、血郄血海、血郄委中、胆经原穴丘墟,进行艾灸治疗,选取不同疗程(治疗一次与治疗五次),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将膈俞与血海、委中、丘墟三穴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筛选活血化瘀的最佳穴位及疗程。主要实验结果:1.艾灸对内皮素(ET)的影响与模型A组比较委中A组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B组比较,膈俞B组、血海B组、丘墟B组显著降低(P<0.05);与膈俞、血海、丘墟B组比较,膈俞、血海、丘墟A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委中B组比较,委中A组显著降低(P<0.05)。2.艾灸对一氧化氮(NO)的影响与模型A组比较,对照A组显著升高(P<0.05),血海A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B组比较,对照B组、膈俞B组显著升高(P<0.05);与膈俞、血海、委中B组比较,膈俞、血海、委中A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丘墟B组比较,丘墟A显著降低(P<0.05)。3.艾灸对内皮素/一氧化氮(ET/NO)的影响与模型A组比较,血海A组、委中A组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B组比较,丘墟B组显著降低(P<0.05);与膈俞、血海、委中B组比较,膈俞、血海、委中A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丘墟B组比较,丘墟A组显著升高(P<0.05)4.艾灸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与模型A组比较,对照A组、膈俞A组、血海A组、委中A组、丘墟A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B组比较,膈俞B组、血海B组、委中B组、丘墟B组显著升高(P<0.01);与膈俞、血海、委中、丘墟B组比较,膈俞、血海、委中、丘墟A组无显著差异(P>0.05)。5.艾灸对丙二醛(MDA)的影响与模型A组比较,膈俞A组显著降低(P<0.01),血海A组、委中A组、丘墟A组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B组比较,对照B组、膈俞B组、血海B组、委中B组、丘墟B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膈俞B组比较,膈俞A组显著降低(P<0.05);与血海、委中、丘墟B组比较,血海、委中、丘墟A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对于寒凝血瘀证大鼠,膈俞B组、血海B组、委中A组、丘墟B组具有显著降低ET的作用。临床上委中、膈俞、血海是作为治疗血证的常用穴,具有活血、理血、调血的功效。而丘墟作为胆经的原穴,与血证的治疗并无直接关系。本实验造模成功后,大鼠最明显的体征是:四肢肿胀。而丘墟穴具有针对脚踝局部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之功效。我们考虑本实验中丘墟B组显著降低ET的作用是通过该穴局部的通经活络来实现的,通过缓解局部因寒凝而产生的肿胀以达到调畅气血,改善血瘀症状的作用,其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委中A组效果明显优于B组,可能与委中的穴位功能主治有关。血郄委中活血化瘀的作用以凉血泻热为主,且“血郄”以其多以放血为治也,是否久灸反而削弱了其活血化瘀之功效,还有待探讨。2.膈俞B组、血海A组具有显著升高NO的作用。且膈俞的活血化瘀作用与疗程有关,在我们的实验设计中疗程长,膈俞的活血化瘀作用强。丘墟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提示丘墟的活血化瘀作用与疗程相关,丘墟穴的活血化瘀机制以及其时间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血海A组、委中A组、丘墟B组具有显著降低ET/NO的作用。丘墟B组疗效明显优于丘墟A组,提示丘墟的活血化瘀作用与疗程相关。4.膈俞B组、血海B组、委中B组、丘墟B组具有显著升高SOD的作用,且疗程长者疗效佳。提示临床治疗寒凝血瘀证SOD下降时,可适当延长艾灸的疗程。5.膈俞A组、血海A组、委中A组、丘墟A组具有显著降低MDA的作用,其中膈俞A组疗效最佳,这与该穴临床功效主治是一致的。且在我们的实验设计中,短疗程的疗效优于长疗程,随着疗程的延长,原本降低的MDA值反而升高。我们认为:艾灸通过调整MDA治疗寒凝血瘀证,其疗效与疗程成反比。综上所述,艾灸膈俞、血海、委中、丘墟在治疗寒凝血瘀证时,确实具有不同程度的活血化瘀作用,其作用的机制不同,且四穴的疗效与疗程关系也不同,这些为腧穴作用的特异性及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