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是目前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的一种脑血管变异性疾病。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人们对本病的认识逐渐增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探索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为今后临床诊断及早期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收集病例: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期间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组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1],排除脑实质及其他器质性疾病,并除外心源性脑栓塞及腔隙性脑梗死。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烟酒嗜好、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具体梗塞部位,椎基底动脉管径的大小、分叉的高度、偏移程度、具体形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血生化、心电图、心脏彩超、TCD、颈动脉彩超)。2.分组:根据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规划(OCSP)提出的OCSP分型法[2],将入选病例分为前循环组(颈内动脉系统)、后循环组(椎-基底动脉系统)。根据VBD的诊断标准[3、4、5、6],将入选病例分为VBD组和非VBD组。3.所有的数据资料使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分析。结果:1.入选病例共计169例,前循环梗塞110例,后循环梗塞59例;伴有VBD的患者共计16例,在前循环梗塞中发现4例,在后循环梗塞中发现12例。伴有VBD的患者占同期脑梗塞入院患者的9.47%(16/169),占后循环脑梗塞患者的20.34%(12/59)。2.伴有VBD的患者发病年龄在52~88岁之间,高发年龄在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70.38±10.58岁。与非VBD对照,年龄(P<0.05)、高血压(P<0.01)有统计学差异,性别、吸烟饮酒、高血脂、高血糖、脑卒中史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VBD的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后循环梗塞为主要临床表现(12/16,75%),其次为脑积水(5/16,31.25%),面肌痉挛(1/16,6.25%)。诊断主要依靠DSA、CTA、MRA、MRI,准确率分别为100%, 100%,75%,46.7%。心电图、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及经颅多普勒检查与非VBD组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0.05)。3. VBD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75%的VBD患者表现为后循环缺血,幕上主要累及大脑后动脉(PCA)供血区,幕下主要累及脑干、小脑,脑干以脑桥多见。结论:1. VBD与后循环梗塞关系密切。2. VBD可能是后循环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3. VBD发病与年龄及高血压关系密切。4. VB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与椎基底动脉的扩张、延长、偏移有关。5.多种检查手段的应用,可提高VBD的临床诊断率。MRI联合MRA是诊断VBD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