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统计开始作为中小学数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数学思维存在诸多差异,那么,我国高中统计教学的质量如何?教师在统计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错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学生统计思维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参与的期望如何?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聚焦于山西省两所普通高中共四位教师(1男,3女)的统计课堂,旨在深入探讨高中统计教学的质量。笔者在课堂观察与反复观看录像课的基础上,以Cohen等人提出的教学三角形为概念框架,结合统计的特性,根据我国课堂分析的文化背景、现实条件与研究经验,开发出了用于分析高中统计教学质量的框架。该分析框架包含4个维度共10个编码,每个编码均被赋予较为详尽的三水平描述。笔者运用该分析框架,从统计教学的科学性、丰富性、参与性与生成性等四个维度对4位教师共13节统计课进行了基于编码方法的质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位教师在统计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入统计的核心概念,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保持一致。然而,研究结果也表明四位教师的统计教学质量呈现以下特点:(1)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四位教师在统计知识、统计语言、统计图表的绘制与解释上均出现较多错误,这些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统计思维的培养。(2)从丰富性的角度来看,四位教师在统计任务情境的来源、认知水平以及呈现方式上都出现一些偏差。教师对统计内容的解释,对教学目标的陈述以及将统计图与数字特征进行联系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3)从参与性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参与多为回忆统计的事实性知识或执行程序性知识,较少参与到统计概念性知识的活动中。(4)从生成性的角度来看,四位教师都很少能够直接回应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也极少解释学生错误背后的原因。统计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反映了教师统计素养的不足。研究结果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职教师培训中,只关注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职前教师教育应加强针对中小学统计教育内容的统计课程的教学;教材编写者应注重为提供较为丰富的统计素材,便于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统计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