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海洋史不外乎人类认知、利用海洋空间与资源,同时确保自身安全所做的努力,航海活动为此中尤重要者。海舶生活史研究聚焦于人类如何适应航海环境这一命题,也就是人类身处孤舟、面对复杂的海洋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保障自身生存、生活,完成既定目标。中国与琉球隔海相望,历史上两国舟楫不绝、声息相通,明初琉球入贡,世为中国藩属,每逢国王嗣立,辄入朝请封,明清皇帝应允所请,遣使册封,前后达23次,使者及随行人员所乘海船即为封舟。使者、从客、船员等渡海亲历者留下篇幅可观的使录、诗文、航海指南,是较为稀见且集中的我国古代航海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本文勾勒了明清时期中国册封琉球使团以及琉球接封人员在所搭乘的封舟上的生活情形,包括了海舶生活的物质基础或说介体——海舶及装载物品,封舟人员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认识海洋与航海,以及航海人员在海洋和海船共同构成的船居环境中的工作和起居。在具体、细微的历史场景描述之外,通过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海船生活的比较,本文还试图揭示海舶生活之间的共通性以及有别于陆上生活的特性。本文第一章讨论的是封舟及船上物品,此二者构成了海舶生活的物质基础。船舶既是航行工具,亦是生活空间乃至生命所系,因此封舟的选造首重安全性能及航行性能,同时形制也需顾及起居生活以及船员希望顺济的精神需求。而船上携带物品则是船上人员生活所赖。第二章着眼渡海人员本身,历届封舟所载人员,大致可分为四类:正副使、船舶操作人员、行政后勤人员、随扈军士,各有司职,船上人员的选拔、数量配置有一定的讲究,以确保航海安全、顺利,船上人员组成了一个上下有差、分工有序、目的一致的任务性组织。第三章为封舟人员的航海经历,海洋是船上生活的环境和船上人员的认知对象,本章的设置也是基于“海洋本位”的出发点。第一节介绍的是封舟渡海的航程、航线以及导航手段,这些是狭义上的航海。第二节主要讲述的是封舟人员对海洋水文、海岛、海洋生物、海洋气象的认知,这是海洋学史的研究对象。第三节聚焦的是险情与自救,险情是指破坏船舶结构或对船上人生命构成威胁的事态,海洋与人的互动关系集中呈现在船舶遇险与脱险的过程中,在缺乏先进通讯、救援手段的古代,唯有自救一途,这就需要船上人员兼具智、仁、勇。第四章关注的是在海洋环境与船舶空间中封舟人员的生活状态,航海生活远离大陆、补给困难,饮食不周在所难免,加之风涛无定、危机四伏,给船员生活乃至生命带来很大挑战,船员往往出现各种身心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船上人员也需要借助一定的消遣和信仰排解生活与生存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