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中医正骨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2.探讨中医正骨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正骨治疗的疗效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设计“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正骨治疗病人信息采集表”,观察中医正骨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可疑因素进行观察,记录。2.2008年05月—2009年04月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正骨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病例101例。经6—18个月随访后筛选出资料完整的病例资料97份,筛选合格率96.4%。其中男性32名,女性65名,最小年龄50岁,最大75岁,平均61±2.3岁。3.建立SPSS数据库,将汇总的“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人信息采集表”进行筛选,并完成电脑录入,建立SPSS13.0平台下的“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正骨疗法信息资料数据库”。采取双或多人次法,进行数据库的核对,以保证数据无误。4.统计,首先对中医正骨疗法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然后统计分析所观察的各可疑的疗效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并通过秩和检验,统计分析受伤情况、治疗及康复等相关因素的组间差异,从而初步筛选出影响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正骨疗法疗效的可疑影响因素,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将筛选出的有组间差异的各影响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明确各可疑影响因素与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正骨疗法疗效的相关性,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伤后6个月采用Green and O′Brien临床评分进行疗效评价。中医正骨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总优良率为74.2%(72/97),其中优26例(26.8%),良46例(47.4%),可24例(24.7%),差1例(1%)。共有5例(5.2%)患者于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相关并发症。2.将各观察项进行优良组与非优良组间的秩和检验,可见两组间于性别、骨折稳定性、腕关节合并伤、受伤能量、末次随访掌顷角及桡骨短缩诸因素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就诊时间、骨质疏松、复位情况、是否利手、辅助治疗、功能锻炼及基础疾病诸因素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将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可疑影响因素引入二项反应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折端的稳定性、受伤的能量大小、腕关节合并伤、性别、功能锻炼情况及是否利手受伤诸因素为影响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正骨疗效的危险因素,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桡骨短缩、掌顷角变小皆为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正骨疗效的影响因素,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危险因素按照危险度的大小排列为:骨折端的稳定性(OR=24.82)、腕关节合并伤(OR=7.35)、性别(OR=7.21)、是否利手受伤(OR=6.32)、受伤的能量大小(OR=6.28)、功能锻炼坚持情况(OR=5.47)、桡骨短缩(OR=4.34)及掌顷角变小(OR=1.25)。结论:1.中医正骨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安全、可靠。2.骨折端的稳定性、腕关节合并伤、性别、是否利手受伤、受伤的能量大小、功能锻炼坚持情况、桡骨短缩及掌顷角变小诸因素是影响中医正骨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