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一系列量化分析方法对青岩古镇空间形态意象特征、景观美学特征、结构特征、景观格局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揭示出青岩古镇空间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得出青岩古镇空间形态结构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青岩古镇空间形态结构的发展策略。研究丰富了青岩古镇的研究领域,挖掘出青岩古镇文化内涵和历史文脉,为古镇的建设、保护更新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他古镇的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意象特征:(1)山体区域间隙度指数:山体区二(59.890)>山体区一(11.055)>山体区三(6.214);街巷区域间隙度指数:街巷区三(3.42)>街巷区二(2.636)>街巷区一(2.534)>街巷区四(2.420)。(2)边界间隙度指数:北门正立面为1.500,节选古城墙正立面为1.183。(3)标志物间隙度指数:赵状元府立面图最高,天主教堂、赵伦理坊、基督教堂和万寿宫的立面较低,且他们之间的数值相差不大。(4)节点间隙度指数:定广门为1.157,小广场为1.045。(5)街道间隙度指数:同一街道的两个立面相差不大,表明街道两边建筑立面空间聚集度比较一致;西街两立面最低,且低于北街立面和南街立面,而北街立面与南街立面相差不大。(2)美学特征:(1)SBE值核心区为13.70,过渡区为-9.75,外围区为-0.48。核心区与过渡区的SBE相关性比较显著(p=0.043,小于0.05),其景观美学度差别显著。(2)14个非道路景观的SBE均值为-13.97。(3)南北街的SBE均值为12.01,东西街的SBE均值10.78,环街的SBE均值为-6.34,南北街的景观质量相对其他地方最高,环街的景观美学质量在街道景观中最低。(4)城墙内的47个景观点的SBE均值为-0.20,城墙外SBE均值为-2.09。城墙内比城墙外的景观美学质量要好。(5)“单体建筑”类的SBE均值为-22.94;“街巷”类的SBE均值为3.81,“其他”类的SBE均值为5.07,“构筑物”类的SBE均值为2.77。“单体建筑”类和“街巷”类p值是0.058,很接近显著值0.05,其相关性比较显著性。(3)结构特征:(1)南北街与东西街是整合度最高的地段,其次是背街、状元街、书院街、油榨巷,其中南北街的整合度高于东西街,整合度分析显示青岩古镇的空间网络有着明显的整合度结构中心,呈“十字”型布局;南北街与东西街的连接值高于古镇其它地区,表明距离十字路口中心越远连接值越低;南北街与东西街是古镇中深度值最低,古镇北部深度值最高,表明离主要交通道路越远深度值越高,相反则深度值越小;古镇南北街与东西街控制值高,西北街控制值低,表明南北街与东西街对古镇的空间形态结构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2)形态结构变迁分析结果显示青岩古镇空间形态结构基本没有变化,沿袭了中国古代“十字”型城镇空间布局特征,其空间结构稳定。(3)南北街与东西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区域街网密度最大,以“十”字路口为中心向外辐射开来,其街网密度逐渐变小,表明“十”字路口为古镇的“核心街区”。(4)空间丰富性分析结果显示当N=5时,R2=0.54,拟合度较好,当N=8时,R2=0.69,这个数值接近0.7,拟合度非常好,结果表明青岩古镇的空间是多样且丰富的。(4)景观格局特征:(1)分维数指数:道路景观=1.57>城墙景观=1.30>建筑景观=1.11>农田景观=1.05>水体景观=山地景观=1.03>绿地景观=1.01。各类景观分维数差距较大,表明其人为干扰较多,斑块之间的自相似度较低,人为因素对景观的影响比较明显。(2)景观多样性指数H(1.392)较低,该数值与景观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1.946)相差是较大的;景观优势度指数为0.554,其数值较高,表明占优势的景观类型只有一种或者少数几种,景观发展不均衡;景观均匀度指数为0.567,其数值较低,表明各类型景观的分布较为不均匀。(3)景观斑块密度指数为11.695,说明总体景观斑块数目较多且较为密集,但数值差距较大,其发展不均衡;斑块密度指数排序为:绿地景观>水体景观>农田景观>建筑景观>山体景观>道路景观>城墙景观;景观破碎度指数较低为0.005,表明在研究期间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不高;景观分离度指数排序为:水体景观>农田景观>绿地景观>道路景观>城墙景观>山体景观>建筑景观,水体景观的斑块数只有1,极高的分离度指数说明其斑块小而形状狭长。上述研究结果与结论将为青岩古镇研究领域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为其他领域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