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对重庆市中深层水赋存和物化特征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海相沉积盆地往往富含地热矿产资源。重庆市属于四川海相沉积盆地及其盆缘山区,卤水和地热资源丰富,被称为“温泉之都”,井盐和盐泉水在四川盆地已有数千年利用历史。中深层地下水的研究对于重庆市温泉、卤水的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大多以盆地构造为基础,研究重庆市局部区域中深层水或单独某处泉水的形成机制。重庆市属于中上扬子板块,在整个板块构造水平上对全重庆市地下水分布和演化规律研究较少。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收集区内78个中深层水样,运用水化学方法、统计分析和地温计等揭示中深层水在空间上的赋存规律及水化学演化规律。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将研究区分为渝中西部、渝东南、渝东北三个分区。规定循环深度0.3~2km的地下水为中循环水,大于2km则为深循环水。根据主要离子和TDS值大致将水样分为矿化度多为1~3g/L的硫酸盐型水,以及矿化度多在5g/L以上的氯化物型水。各分区含水层因沉积环境和后期的地质改造不同,而使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径流路径等都有一定的差别,分区之间则存在过渡性。研究区形成于震旦纪、寒武纪和早中三叠世的蒸发岩分布广泛,而水化学类型分布与古近纪之后形成的构造地形非常一致,说明构造地形是研究区地下水系统演化和分布的主控因素。江南造山带从南东向北西传递的构造应力以及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从北东向南西传递的构造应力,使研究区构造剥蚀程度沿同一方向减弱,地下水理化特征、大气降水对含水层影响程度、循环路径和深度等与构造开放程度相关的地下水系统特征也相应变化:Si O2地温计计算的硫酸盐型水储层温度依渝东南(82±15℃)、渝中西部(78±9℃)、渝东北(55±27℃)递减;渝东南地区从南东到北西由硫酸盐型水过渡为氯化物型水,循环深度从3.2±0.7km降低到2.3±0.8km,矿化度则从1.0±0.8g/L升高到14.6±12.0g/L;渝中西部构造应力集中的高陡背斜赋存的硫酸盐型水循环深度(2.1±0.3km)大于低缓背斜、背斜倾末端赋存的氯化物型水(1.8±0.3km);位于盆缘造山带的渝东北岩石圈增厚和构造破碎,降水大量下渗,氯化物型水热储温度最低(55±27℃),循环深度最小(1.3±0.9km);氯化物型水中,渝中西部、渝东北、渝东南TDS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46.6±120.1g/L、57.6±88.7g/L、16.0±11.5g/L;硫酸盐型水中,渝东北的水温、TDS值(20±1℃、0.7±0.1g/L)均低于渝中西部(45±8℃、2.5±0.8g/L)。渝东南水温、TDS值为42±7℃、1.0±0.8g/L,介于渝中西部和渝东北之间;水力联系从渝东南、渝东北的开放性到中部的开放封闭混合,再到华蓥山基底断裂以西的封闭性。中深层水中Ca2+、SO42–主要来源于石膏的溶解,Na+与Cl–多来自盐岩的溶解。氯化物型水中溶解石膏的量大于硫酸盐型水,部分硫酸盐型水中石膏和碳酸盐岩溶解量相当。渝东北和渝中西部部分氯化物型水中贫硫酸根,可能是高温高压还原条件下水和烃类参与,发生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或发生缺氧条件下的细菌硫酸盐还原反应,反应生成H2S气体。研究区卤水受地静压力控制,主要赋存于构造压力较小而封闭的低缓背斜。水文地质旋回过程中,沉积盆地的同生沉积卤水和压实排出水会逐渐被地层抬升剥蚀后渗入的大气水替代。在剥蚀淋滤初期,地层中埋藏的水可以成为中深层水的补给来源。有4个水样海水特征系数Br×10~3/Cl、Na/Cl摩尔比分别大于1.5,小于0.87,为海相变质卤水,其余水样的比值多落在溶滤岩盐和两者过度区域。这表明研究区进入水文地质旋回的剥蚀淋滤期,这一水文地质旋回自上三叠统沉积陆相碎屑岩开始。中深层地下水系统仍处于降水交替前一水文地质旋回残留的沉积变质古海水的动态过程中。渝中西部降水通过高陡背斜岩溶槽谷,以及沟通砂岩盖层和含水层的张裂隙等构造部位补给碳酸盐岩-蒸发盐岩含水层,补给量大小与含水层出露面积相关。随着背斜各段地势和储层出露面积、埋深情况不同,同一背斜会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不同运移方向的地下水。深循环地下水总的流向为沿背斜构造线向倾没端径流,以及从背斜核部含水层露头向两翼深部径流,在地层深处可与海相沉积变质卤水混合。渝中西部因同一含水层在背斜和向斜埋深相差过大,压实作用使向斜轴部深埋的碳酸盐岩具有低孔隙度,阻碍了地热水沿背斜两翼向向斜轴部深处径流。同一背斜两翼地下水被核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泥岩与灰岩互层所隔,只在倾末端沟通。地下水多在河流切割减压处、断裂和隔水层阻水处出露。渝东北和渝东南构造裂隙较多,中深层地下水多受断裂影响在重力作用下径流。向斜轴部的滑脱空间和纵张裂隙为地热水提供了径流通道。入渗的降水被地温加热后形成地热水,溶解蒸发岩以增加盐度。地热水跨越多含水层径流,绕过向斜轴部补给相邻背斜,或在具有地形水头差和/或断层、河流切割的区域排泄。在上升至地表时,与浅层地下水混合出露成泉。
其他文献
现如今,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背景之下,人类对于清洁能源的呼声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加。燃料电池清洁环保、能源利用率高、工作温度低、操作简单安全、燃料来源广泛等优势,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因此,燃料电池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未来最有望代替传统能源技术的能源利用方式之一。直接甲酸燃料电池(Direct formic acid fuel cell,DFAFC),是
学位
石笋是古气候重建的重要地质载体,以石笋为基础重建古气候,同位素平衡分馏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但也存在动力学分馏条件下能够重现古气候信息的先例。要解释洞穴沉积物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数据,需要准确分析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特征及影响同位素分馏的环境因子。因此,在不同环境的自然洞穴中评估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对解释洞穴碳酸钙沉积物中的稳定同位素记录具有重要意义。文石与方解石是石笋碳酸钙晶体的常见矿物形态,目前的研
学位
在碳中和与碳达峰的战略背景下,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以降低乃至完全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以缓解环境污染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而如何将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中获取得到的大量能源有效转化和存储则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分支之一。近年来,二次电池在规模化运用上不断取得进展,从锂离子电池到钠离子电池(初步实现商业化),大规模的二次电池储能技术初具规模。已有的研究报道表明,在诸多类型的电极材料中,
学位
由于自然界中钠资源储量丰富且成本低廉,钠离子电池(SIBs)有可能成为下一代大规模的储能系统之一。正负极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对SIBs的性能影响至关重要。现阶段适用于SIBs的多数电极材料为无机材料。然而,由于钠离子的半径较大,无机材料通常对Na+的嵌入表现出较高的化学惰性,导致循环性能较差。另外,其回收策略很有限,且这些回收策略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也不太符合当前“碳达峰”和“碳
学位
岩溶动力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对外界环境十分敏感。目前对岩溶碳循环的研究不胜枚举,其中对岩溶水库的研究表明水库水体与外界不断的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对岩溶区碳循环发挥二次调控作用,显著改变了区域原有的碳循环模式。近年来,从岩溶碳循环角度解决全球遗漏汇问题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即考虑水-岩-气-土-生相互作用的新模式。碳元素在水体中不断地迁移转化,其中涉及诸多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在岩溶水库中,水体
学位
Heinrich事件(简称H事件)是以北大西洋发生大规模的冰漂碎屑(ice-rafted detritus,IRD)事件为标志的气候快速变冷事件。末次冰期内共发生了6次H事件,但由于深海沉积记录的年代不确定性,因此始终无法精确标定每个H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H事件导致全球海-气系统快速重组,对全球气候影响深远,然而关于全球高低纬度气候对H事件的响应过程及驱动机制始终存在争议。由于H6事件发生年代最早
学位
在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战略决策下,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实现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高效地发展大规模可持续能量储存系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因具有高能量密度、环境友好、安全性高、可大规模开发利用等诸多优点,在水系储能领域备受青睐。电极材料在电池体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钒基材料因钒的多价态(+2~+5),具有较高的比容量
学位
石笋作为一种洞穴次生沉积物,继承着滴水传递的外界气候环境信息,其凭借精确定年和高分辨率等特征广泛应用于古气候重建和古环境演变工作。然而,由于缺少器测资料,人们无法直接获取石笋生长时期的气候环境信息,而现代洞穴监测可以凭借将今论古的优势为石笋代用指标的解译提供支持。目前,我国洞穴现代监测工作在湖北和尚洞、河南鸡冠洞、重庆芙蓉洞、福建玉华洞、贵州七星洞等广泛开展,但是不同洞穴气候环境和地质背景存在差异
学位
西南岩溶槽谷区作为中国典型的岩溶分区,属于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和安全屏障区,而岩溶地区植被作为全球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研究热点领域,因此对西南岩溶槽谷区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西南岩溶槽谷区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对岩溶槽谷区生态管理以及相应政策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应用前景。本研究基于近20年西南岩溶槽谷区植被NDVI与NPP数据,结合气候因子、土地利用、DEM、坡度、
学位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