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较常见的耳科疾病,这种耳聋大多为感音神经性。其病因尚不明确,一般临床常见的可能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内耳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免疫因素、心理因素等,由内耳蜗窗破裂引起的突聋已作为一个单独的疾病,不再包括在突发性耳聋之内。自1944年DeKleyn首次提出此病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突聋的致病机理、临床治疗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Sheehy于1960年提出血管痉挛学说,现一般将突发性耳聋认为是一种较轻类型的血管事件,所以可以推论在一定的时间窗内积极溶栓、血管再通对突发性耳聋的预后有着积极意义。以往认为越早治疗,疗效越好,病程与预后呈正相关关系,病程2周内的疗效最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病程较长或急性期内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其治疗的必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目的分析病程超过30天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学特征及疗效,为病程较长的突发性耳聋患者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病程超过30天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就诊时间分为30-、61-、91-、181-共四个组,对比分析不同病程组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疗效。结果共选取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病程超过30天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70例(179耳),包括入院之前从未治疗过的患者8例和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162例,平均年龄为43.3±16.4岁,年龄范围在6-79岁之间;其中男性89例(占52.4%),女性81例(占47.6%),男女比例1.1:1;双侧发病9例(占5.3%),左侧74例(占43.5%),右侧87例(占51.2%);病程最短30天,最长210天,平均50.1±33.6天,其中30-60天者132例,61-90天者22例,91-180天者8例,≥181天者8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70例患者按照病程时间分为30-61-、91-、181-共四个组。该收集的病例中听力损失程度的耳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极重度69耳(38.5%),重度48耳(26.8%),中度34耳(19.0%),轻度23耳(12.8%),语频区正常5耳(2.9%)。30-组内经秩和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听力损失程度,P=0.007<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余三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各组听阈改善平均值用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平均听阈经配对样本t检验,30-组t值=42.16,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余三组无统计学差异。根据17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听力学表现,四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9.7%、16.0%、11.1%、12.5%,在30-组中有2耳治愈,该2耳为一双侧聋患者,左右耳皆治愈,各组间数据经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符合标准的170例病例中低中频下降型为19耳,中高频下降型为28耳,平坦型为63耳,全聋型为69耳,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7.9%、14.3%、19.0%、8.7%,低中频下降型的有效率高于其他三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中频下降型同其他三型比较,均P=0.021<0.05)。经过系统的住院治疗,30-组言语识别率提高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29<0.05)。入院前未治疗者治疗后有效率为12.5%,与入院前治疗者35.7%的有效率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程大于30天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似有积极治疗的意义。其中30-组的治疗有效率最高,言语识别率提高最大,通过治疗获益最多,61~组的治疗有效率次之,91-组及180-组的有效率较低。听力曲线类型中低中频下降型预后较好。入院前有无治疗对预后影响不明显,语频区正常患者与非正常患者预后无差异。可认为病程在60天以内的突聋患者通过治疗获益最大,言语识别率可作为纯音听阈的补充,辅助评估突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