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介绍到中国来后,到今天已有不少关于该理论的著作产生。绪论部分结合杜诗的接受来阐述接受美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及其在中国发展的简单历史,接着论述杜诗接受的研究现状,突出该论文的创新意义及其价值,最后对论文的主要内容作总的概括。全文分为三编六章。第一编,即第一章,主要描述杜诗在杜甫生前和大历时期的接受情况,并分析其接受的原因。在杜甫生前,由于他的诗歌风格与当时的审美趣味不一致,所以不被广泛接受,那时的唐人选唐诗都没有收入他的诗歌。他的人际关系也决定了他的诗只在有限的范围内被传播和接受。只有任华、韦迢、郭受三个诗人对他的诗表示欣赏。在他刚去世的大历至贞元前期,樊晃对杜诗进行收集,戎昱、戴叔伦等诗人模仿学习杜诗的沉郁风格和“诗史”性的特征,但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诗史”的说法。第二编,包括二、三、四三章,论述杜诗在中唐的接受。韩愈和孟郊对杜诗的散文化、“怪奇”等特性情有独钟;贾岛与姚合接受杜诗之“僻”和“清”之特性,同时把杜甫苦吟的认真的创作态度发挥到了极致。元、白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极为看重杜甫新乐府的写实性和讽谕性,对杜甫的长篇古诗也进行了极为成功的模仿。刘禹锡和李贺是杜诗接受史上的桥梁,他们对杜诗的接受对晚唐诗人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三编,包括五、六章,论述晚唐和唐末五代杜诗的接受。第五章主要分析李商隐与杜牧对杜诗接受的差异性及其成因。第六章,主要分析杜荀鹤、皮日休、韦庄、韩偓等对杜诗的接受及原因。杜诗的“诗史”的特点在此时期不但在创作受到重视,而且在理论上明确地提出,初步奠定了杜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